六问中药注射剂现代化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新剂型。 曾经有人预测,中药注射剂将是我国制药产业未来开拓国际市场颇具潜在优势的项目。然而,由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一再发生,中药注射剂的发展陷入了低谷期。如何重新开启中药注射剂的现代化之路、探讨其研发策略、规范其科研程序、指导其发展方向,是中医药界亟待总结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从药物组成看
数字发现:注射剂药物组成为1种的有59个(占54.13%),2种的17个(占15.60%),3种的11个(占10.09%),即由1~3种药味组成的合计87个品种(占79.82%)。可见,当前列入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一半以上由1种药味制得,七成由不超过2种药味制得,八成由不超过3种药味制得,这同中医用药习惯很少用一两味药、两三味药治病,中成药很少由一两味药、两三味药制得截然两样。此外,109种中药注射剂涉及原料药143种,其中在药物组成中只出现1次的100种,出现2次及超过2次的43种。其功能较多地集中在清热(达15种,其中清热解毒药10种)、补养(5种)和活血化瘀(4种)方面。
解读:依据中医理论精而简
药物组成决定药物的性质。关于药物性质同药物剂型的关系,我国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在序言中就明确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 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说明约在2000年前的古人已经认识到什么药做成什么样的剂型,要由药物本身的性质来决定,不能随便超越这个范围。据此理论创建的中药传统剂型丸、散、膏、丹、汤、酒、露等等, 历经千百年来亿万人次的临床实践,证明了这个理论是正确的;现代药剂学的相关理论也支持药物性质是决定药物剂型的重要因素的观点。因此,要评价把某个中药制成注射剂是否合适,分析其药物组成显然很重要。
由于注射剂直接注入体内,质量要求很高,组成药味越多越难研制,故其组成药味数宜少,最好不超过3味。若以有效部位尤其是有效成分组成,将大幅度降低研制的难度。
从功能主治看
数字发现:国家正式批准生产使用的123种中药注射剂的功能主治表述方法并不统一,有8种之多。此外,按其功能主治分类,清热类中药注射剂数量最多,占39.45%;活血类占17.43%;抗肿瘤类占11.01%;祛风类占12.84%;补益类占11.01%;其他类占9.1%。
解读:功能表述需规范剂型选择要权衡
分析8种中药注射剂功能主治表述,除功能用中医术语表述,主治先用中医术语表述,其后为西医学病名及相应的中医学证候表述比较规范,应当提倡外,其他均存在问题。笔者认为,中药注射剂功能主治表述应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兼融进西医学辨病施治的长处,同时注意到中医学的证(候)与西医学的病,将中医学的证(候)与相应西医学的病紧密联系起来。
而在剂型选择上,鉴于目前的中药注射剂由于化学成分复杂、制备工艺较为粗放、质量标准不够合理等原因,尚难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安全有效,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令人担忧,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其他药物(包括中药和西药)品种多、供应充分,安全性较有保证,因此在治疗感冒、各种感染炎症、各种关节疼痛、病情较轻或慢性病时,宜避免使用中药注射剂。而倘若危急重症、疑难重症,各种肿瘤的治疗和辅助治疗,或由于病势凶猛、病情危急,需要争分夺秒大力抢救,或由于是中医药治疗之特色优势,只要病证相符,可以在注意监护下及时选用。
从制备方法看
数字发现:50种单方中药注射剂中,5种是有效成分提取法,10种是有效部位提取法,其他均为水提醇沉法、蒸馏法、综合法等;50种复方中药注射剂中,有效成分提取法仅有1种,有效部位提取法有4种,其他为蒸馏法和综合法。
解读:水平滞后亟待更新
目前,设计中药注射剂制法的最大困难是有效成分不清楚。众所周知,中药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即使单味药也不例外;不仅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对其有效成分也是知之甚少。在此情况下,为对质量要求很高的中药注射剂设计制法,使其依然保持中药利用综合性有效成分治病的特点,确实极其困难。所以,欲以天然药注射剂制法的水平要求中药注射剂的制法,很不现实。
但是,注射剂直接注入人体,其中如含有危害人体的杂质,用后势必造成较为严重的、甚至不可挽回的不良反应,要求中药注射剂的制法尽可能完善,则是应该的。采用有效成分提取法制备中药注射剂,其化学成分和纯度比较容易控制,质量也比较稳定,如果有效成分明确,不失为一种好的制法。从上述可以看出,目前用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制备中药注射剂的例子还很少,充其量在公开制法的9 8个注射剂中只有6个,且主要集中在单味注射剂中,复方注射剂中只有1个。诚然,要找到符合中医药理论要求的有效成分难度很大,倘若所提有效成分不够理想,建议通过再评价逐步改进。此外,若主要有效成分基本明确,或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清楚,则可采用提取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的制法。这种制法虽然不及有效成分提取法的质量稳定,但在目前乃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的制法。而涉及水醇法、醇水法、蒸馏法等方法制得的大多数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为不够清楚的混合成分,尤其是复方中药注射剂,其有效成分和杂质的含量难于严格控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就难于充分保证。这些制法只能作为当前过渡阶段的权宜之计,应当在全面再评价的基础上,选择有临床治疗优势的品种,通过研究,逐步改用先进的新工艺。
近十几年来国内制药行业发展很快,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例如超声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离子交换法、树脂交换法等等方法,喷雾干燥、沸腾干燥、冷冻干燥等等干燥技术,多种形式的多效蒸 发设备、渗滤-薄膜蒸发连续提取器、逆流离心萃取器等等设备,都可以用来改进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因此,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的更新换代。
从药物鉴别看
数字发现:在59种单方中药注射剂中,除薄层色谱法中有部分涉及用化学成分对照的30种注射剂,其鉴别目标较明确之外,其余29种注射剂的鉴别目标不够专一、具体。在50种复方中药注射剂中,共有30个注射剂的 84种原料药没有鉴别方法,除去同名原料药,涉及到60种原料药。在复方中药注射剂的薄层色谱鉴别法中,存在用1种对照品同时鉴别2种药物的情况。
解读:坚持少而精注重再评价
加大研究中药注射剂尤其是复方中药注射剂的鉴别方法,使其简便、有效,以确保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注射剂药品质量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射剂的每种组成药物都必须有可靠的鉴别方法,无鉴别方法或鉴别 方法不可靠的品种,应该在再评价的基础上,或酌情提高鉴别方法的可靠性,或淘汰该品种。加大整顿中药注射剂的力度,根据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再评价,合并或酌情处理雷同的和鉴别方法不可靠的品种。中药注射剂 研制时必须严格论证,其组成药物不宜过多,尽量精选一两味、不超过3味药制备注射剂。
从含量测定看
数字发现:123种中药注射剂中,没有含量测定实质内容的注射剂达9种;测定1种成分的注射剂74种;单方注射剂测定2、3种成分各1种,没有测更多种成分的例子;复方注射剂中,测定2种成分13种,测定3种成分2种,测定4种成分的仅1种。值得注意的是分别由7、9、12味药组成的大复方,居然只各测1种成分。
解读:结合临床加强基础研究
药物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是化学成分,毫无疑问,拟定指标成分的含量至关重要。如前所述,中药注射剂的可比性成分含量相差较大,不同注射剂日用剂量中的成分含量相差很大,原料提取率也很低,这是中药注射剂疗效不稳定的重要原因。鉴于注射剂给药途径的特殊性,倘若出现问题,后果比较严重,更要格外加强药品管理工作,不仅强调要有含量测定项目,而且采用测定含量的方法应当与时俱进地更新换代,选用指标(含指标成分、成分数量、成分含量)合理,并适时修订标准。对现有含量标准项目不理想的品种,及时通过再评价酌情处理。由于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新剂型,应当紧密结合临床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珍惜我国千百年创建的中医药的宝库和当代创用中药注射剂的70年宝贵经验,下大力促使中药注射剂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从药物经济学看
数字发现:用《中国药典》有规定含量指标的药材为原料制成的4种单方注射剂和15种复方注射剂推算出中药材的提取率大约为2%~30%;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方法分析发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3种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患者每获得1个单位的效果要付出的成本约为500~3300元,而口服制剂患者的治疗成本约为10~200元。
解读:有效利用最佳配置
强大的市场份额,被看好的发展前景,刺激着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涉足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和开发。但目前研究可以看出,中药注射剂开发将消耗大量的中药资源,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健康结果产出也并不乐观。因此,需要通过收集近些年以来中药注射剂品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测算不同方案的成本与结果,探讨由于临床用药不规范导致的过度医疗对社会、政府及患者带来超额的经济负担,并着重比较不同病症状态患者对中药注射剂使用的经济性差异,研究有限的药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佳配置,为规范医院对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但要更多的监管,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