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外部资源的能力是重要的竞争力。他们始终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加快发展的“先手棋”,在招商引资上下“笨功夫、细功夫”。锁定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积极开展中介招商、代理招商、小分队招商,向深圳、上海派驻12人的招商小分队驻点招商。对于招商洽谈的项目,他们进行分类整理,确定了包保的市级领导、部门、时限和联系人,实行“点对点”跟踪,确保项目落地建设。宁波均胜、大连美罗、深圳粤海、美国莱克森等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先后落户辽源。2011年,辽源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73.5%,增速全省第一。
坚持产城融合、双轮驱动,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辽源市作为全省城镇化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把城镇化作为“三化”统筹的重要载体,按照“产城融合、双轮驱动”的思路,坚持规划引领,努力构建以辽源城区及辽白经济一体化为核心区域和“一核一副三轴十二节点”城镇发展体系,推进中心城区扩容,加强重点镇建设,努力推进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两个层面的城镇化。
着眼于建设吉林省中南部区域中心城市,辽源坚持“南开北拓、西进东扩、建设三环、发展组团”的思路,按照“建设南部、优化东部、西连东辽、强化北部开发”的时序安排,全面加快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把城市规模做大,把城市功能做强,增强区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启动行政中心建设,加快实施南部新城“四路四馆”工程,积极推进职教园区建设。加快构建“三环、四纵、六横”城市道路主体框架,动态规划和滚动实施一批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全省首个智能电网在辽源开工建设。“数字辽源”建设项目启动,正在进行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1.4亿元。实施采煤沉陷区辽源矿山湿地公园项目,努力打造沉陷区治理全国“样板”。矿山公园博物馆、主题广场、水上公园已经开工。
城镇化不是城镇建设规模的简单扩张,更重要的是发展产业、集聚人口、形成需求,推动发展。辽源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以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化稳步推进,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一方面,加快推进重点镇建设,按照“一镇一业”的思路,培育壮大对乡镇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的主导产业,积极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各具特色的经济强镇。另一方面,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保障原有的承包土地或林地等权益的同时,在就业、社会保障、进城农民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了扶持政策,解除了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同时,实施“创业者培训行动计划”,将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免费创业培训范围。仅去年就开展创业培训7次,培训创业人员1200余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在每年14万人左右。
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于城市福利的增长,来源于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辽源在推进中心城市扩容的同时,启动了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生态城市和国家级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五城联创”活动,努力构建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的城市建设发展格局。制定实施绿化、美化辽源大地第二个十年计划,2011年市区植树11万株,人均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38.28%。省级园林城创建工作两年任务一年完成,文明城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环保模范城规划编制完成,正在细化各项指标体系;卫生城创建扎实推进,今年有望通过评审;生态城创建22项任务指标已完成过半。
全力实施惠民工程,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转型为发展,发展为民生,这是辽源对转型、发展和民生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他们在推进转型中,明确提出了“一个稳定工作、一处合适居所、一份基本保障”的基本标准,连续3年实施惠民实事行动计划,让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提高幸福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