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是全国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这里有过辉煌和荣耀,有过衰落和阵痛。得益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政策,如今,这里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记者踏着皑皑白雪来到辽源市,映入眼帘的处处是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为摆脱资源枯竭和主导产业衰退的困境,辽源几届领导班子先后做了不懈探索。
2005年,辽源确立了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统揽发展全局的工作思路,坚持高位对接、高层次转型,借时、借势、借力发展,开创了接续替代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发展局面。
2008年,辽源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辽源坚持以推进转型为主线,围绕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完善了转型发展的工作体系,明确了“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的发展主题和“反弹琵琶、培育优势,无中生有、差异发展,创先争优、弯道超越”的总体要求,全方位落实转型发展举措。
2011年以来,辽源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在认真分析辽源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辽源当前正处在夯实基础、聚合要素、做大总量的关键时期;处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影响的关键时期;处在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的正确判断。辽源市明确提出,资源型城市推进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和人口居住结构调整的过程,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公共服务的过程,是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过程,必须坚持转型创新、转型升级,推进辽源转型跃上更高层次,实现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体制机制的全面转型;必须注重发展目标体系的丰富完善。着眼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产业升级、着眼公共服务完善、着眼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城市形态由小城市向大城市转变;必须注重发展路径的系统调整。把开发新区、建设园区、聚合要素、增加有效投资、发展实体经济、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作为统筹“三化”、实施“三动”的有效载体,摆脱资源依赖,实现优势再造;必须注重发展模式的探索创新。坚持系统设计,推进内涵发展,聚合发展要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推动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两个层面的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他们按照吉林省委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统筹和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三动”并举的要求,集中全市干部群众智慧,不断完善转型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构筑新的产业支撑体系
加快产业再造,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唯一出路。辽源以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布局园区化为目标,一方面坚持高位对接、高层次转型,对传统产业嫁接改造,开发高端产品,挤进高端市场,实现产业脱胎换骨。另一方面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建设,发展壮大新产业,实现产业再造。
结构调整带来辽源产业格局的新变化。如今,辽源已形成了新的经济支撑体系,6个接续替代产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75%,传统煤炭工业占比下降到6.8%。目前,辽源已经培育生成了高精铝加工、新能源、纺织袜业、医药健康、建筑塔机、汽车零部件、钢铁铸造等7个产业集群,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52%。高精铝加工产业集群已经拥有麦达斯铝业、利源铝业两家上市公司。麦达斯铝业已经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速列车车体铝型材生产企业,是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A级供应商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优秀供应商。利源铝业为苹果电脑和手机供应配套产品。铝加工业已形成熔铸、挤压、型材、大部件、模具系列产业链,产业“扎堆”效应开始显现,3年内将形成200亿元规模。医药健康产业集群规模已经达到近2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23.2%。汽车零部件集群已发展35家企业。建筑塔机产业集群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全省5家A级建筑塔机生产企业都出自辽源。新能源产业是从零起步发展起来的,在新能源方面,锂动力电池、电池隔膜纸、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等项目和产业快速发展。纺织袜业集群是传统产业升级的代表。辽源通过建立园区,整合袜业,再造了纺织袜业新优势。东北袜业园通过搭建融资、技术、营销等8个服务平台,确立了系统工业运营商发展定位,形成了专业化园区运营模式,已有500户企业入园,形成了15亿双棉袜产能。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目前已形成近3万个就业岗位,带动了物流、仓储等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辽源为扶持没有任何资本积累的大学生创业,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已有176名大学生在园区创办了122户袜厂,创产值2.7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