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公立医院究竟如何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如何有效控制成本,避免盲目贷款和重复进口大型医疗设备?如何加强对医院院长和医生的绩效考核?这些都是多年来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申康的做法恰恰是在有效破解这些难题方面提供了新鲜经验。
今年初,国务院参事室公立医院深化改革专题调研组在结束了长达5个月的九省市广泛调研之后,形成了一份关于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建议。上海医改是这份报告唯一提及并得到认可的管办分开模式,调研组认为,申康模式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申康模式是上海市卫生管办分开的载体。2005年4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本市市级医疗机构管办分离改革方案的通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同年成立,正式扛起了探路管办分开的大旗。然而,围绕着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管办分开路径选择的争论始终没有远离申康,国家相关部委对申康模式也观点相左。
国务院参事室调研报告的问世,最终平息了这一争论。在探索了4年之后,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首次打破沉默,本刊作为独家媒体赴上海采访,见证了这场有可能代表医改重要方向的申康模式。
黄浦两岸,历来是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华场。
国家医改方案方于2009年4月6日才公布,而上海医改却早已先行了四年。
改革源于200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出台《关于推进本市市级医疗机构管办分离改革方案的通知》,实施政府对医疗卫生管、办职能行使主体的规范分离,强化卫生行政部门的政府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全行业管理职能,改革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作为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承担政府办医职责。
医院易主
“卫生局是政府行政机关,负责对不同办医主体、不同属性的医疗机构依法实施全行业监管;我们是办医主体,负责对所办的医院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精细化管理。”在别人仍旧观念模糊的时候,申康中心副主任高解春却对管办分开的定位区分得非常清晰。
按照上海市政府规定,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是国有非营利性事业法人,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是市级医院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主体,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
成立伊始,上海市级财政直接拨款的23家三级医院划归申康中心,在全市总计36家三级医院当中占了三分之二。
体制改革的影响力也波及到了卫生局和相关医院。有专家告诉记者,卫生局是被改革方,它在职责、部门利益调整后,失去了长期来因医院行政隶属关系而直接采用的人财物管理的抓手,容易产生失落感。如何通过转变职能、加强全行业监管手段来实现管理目标,对卫生局也是一个挑战。但是,这一改革有利于卫生行政部门从管脚下变成管天下,有利于卫生行政部门代表公共利益,对多元化的各类主体的办医行为进行公平监管。
上海市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房敏回忆了医院院长们当时的心态,“刚开始担心申康中心也会变成一个‘婆婆’,比原先多增加一个环节,那医院肯定是吃不消的。后来事实证明:申康中心是办医主体,代表政府投资举办公立医院,卫生局是对整个医疗市场进行全行业监管,职责划分非常清楚。”
目前,这种职责划分已经相当清晰。上海市正在郊区新建5家三级医院,卫生局负责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进行布点,而申康中心则负责具体建设。
权力收放
很多院长感到幸运,申康中心最终没有变成一个多事的“婆婆”。《中国医院院长》记者观察到,这种幸运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根源于管办分开的体制安排。
作为政府出资人主体和办医主体,申康中心成立之初就理顺了公立医院的责权利关系,根据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的原则,把能下放给医院院长的经营管理权力全部下放,同时把资产所有权予以回收。
高解春说,申康中心将医院的人事管理权、内部组织结构设置权、经济分配权、年度预算执行权等医院的经营自主权下放给医院院长,明确院长作为医院的经营管理者,负责医院日常运营管理。这一举措在许多院长看来是尊重并充分落实了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何梦乔院长因此增加了十多项管理自主权,“原来一些很细小的工作,医院都没有自主权,现在却不一样,延长退休、引进人才等等,原来都是要报主管部门审批的,现在申康中心全交给我了。”
申康中心把国有资产所有权集中回收,规范医院的重大投资、对外投融资、资产重组兼并和资产处置等行为,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以前几千万元的设备,院长要买就买,要销就销,现在对外投资、银行贷款都由申康中心统一监管。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要报废,医院可以核销,5万元以上的必须报申康中心批准。”何梦乔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