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后的格局之变
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没有必要保留,医院之间只有规模大小、服务领域、服务水平的差别,而不应该有行政级别的高低上下之分。
时代周报:在新医改方案的实施细则中,最引人注意的内容是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这是一笔巨款,但是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政府将投入多少?
顾昕:我算了一笔账,简而言之,对于一般的公立医院,政府新增的投入,估计不会超过500亿元。
2007年,所有公立医院的政府投入为417亿元。估计到了2008年和2009年,自然增长就会达到500亿元,占其总收入大约8%。因此,即便政府新增500亿元投入,对于这些公立医院来说,固然是不无助益,但并不能对其收入结构产生实质性的改变。更何况,这500亿元究竟是不是新增,还是一个未知数。
廖新波:我并不同意顾昕的判断。将来政府对各类公立医院的投入,都有非常利好的一面。陈竺部长已经在不同的场合透露“投入均衡”问题。因此,政府投入方面即将成为这轮医改的重头戏。
新医改的指导意见中将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经济补偿政策,试图通过改进内部管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达到比较低廉的价格,为群众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解决群众看病的问题。这个政策已经坚持了很多年,估计不会有变化!
时代周报:加大政府投入能够解决多少问题?相比而言,社会资本在医改中起到什么作用?
顾昕:很多人将医改全部希望寄托在政府增加投入上。依照这种思路,只要政府拨款足够多,在全国各地建立足够的公立医疗机构,再配备足够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但是,政府财力永远是有限的。如果不放松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不设法动员全社会更多的资源进入医疗领域,不努力把医疗卫生事业转变成为吸引青年才俊的强大磁场,单靠政府投入,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看病难的解决,要允许社会资本建医院。但是,在全国各地,民营医院的发展均遭遇程度不等的障碍。
廖新波:2007年,广东省民营医院总诊疗人次1384万人次,入院人数34万余人次。事实上,民营医院发展,补充了政府对医疗领域投入的不足,减轻了政府对医院投资的压力,成为广东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是,目前在政策层面存在对民营医院发展不利的主要因素,是税收政策没有与其他服务业和企业区别对待,也没有享受其他公共事业的税收政策。在民众的眼里,民营医院就是一个质量差、信任度低、收费贵的形象。
其实在我的眼里,医院本来不应该存在体制上的问题和歧视,医院能够生存主要是靠其技术、服务和安全,至于费用的问题应该是政府的制度安排起着重要的作用。
时代周报: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两会上说,要“一视同仁”。公立医院因此出现紧张情绪,担心民营医院的发展对自己产生过大的冲击。
顾昕:其实,公立医院也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壮大自己。公立医疗机构现在占主导,从床位来计占了80-90%。实际上,公立医院深化改革的康庄大道就在面前,即已经写入十七大报告中的“管办分开”原则。这是新医改方案的另一个大亮点,但问题在于能否落实。
根据“管办分开”的原则,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应该走向有管理的竞争。具体而言,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应该走向法人化。
在法人化的制度环境中,所有医疗机构同政府行政部门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没有任何上下级隶属关系。这些机构成为货真价实的法人,对其所有活动,包括人员雇用、服务提供、资产购置、借贷与投资等,承担所有法律责任。现有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没有必要保留,医院之间只有规模大小、服务领域、服务水平的差别,而不应该有行政级别的高低上下之分。
廖新波:顾昕所讲的“管办分开”,与现在政府所提出的“管办分开”截然不同。据卫生部所说,管办分开是方向,但并非分开出去给人家管,而是我们自己管。卫生部认为,这里存在很现实的问题,卫生部不管医疗,不管医院,谁来管?因此,两个“管办分开”不同的概念值得我们去探索。公立医院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起着主力军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