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带来了什么别样的心理满足?网络交流的快捷化、个性化、多元化固然令人欣喜,可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面对电脑敲击键盘时,昔日和家人、朋友促膝长谈的日子也在慢慢远去。
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调查显示青少年暑期过度依赖网络社交成“宅童”。68%的学生在暑假期间通过QQ、微博、网站等方式进行社交活动,每日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甚至有15%的学生,自暑假开始就从未走出过家门,一直“泡”在网上。
然而,沉迷的又何止是孩子!调查显示,44%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近半数网民热衷于社交网站,五成网民脱离网络两天就会感到躁动不安。而另一项调查显示,从来不用手机上网的网友只有25.7%。
当“无语”变成了一种生活常态,它会带来什么?语言功能的退化,人际关系的疏离,还是自我的封闭?一切皆有可能。而关键是,你如何选择。
What?
网络社交改变了什么?
从“晚上见”到“网上见”———社交功能退化
当网络还没普及的时候,传统的社交方式建立在面对面的沟通上。下班了,晚上约上三五知己聚一聚,大家谈笑风生,那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光。然而,当网络走入人们的生活,本应呼朋唤友、肆意狂欢的夜晚却变得静悄悄起来。见面聊天变成网络聊天,上门拜访变成了信息或邮件问候,即使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只有一步之遥,也习惯用在网上交流:
“你有明天的会议资料吗?”
“有。”
“给我Q发一份。”
敲击键盘,滑动手机屏幕,轻轻点击,看似用简单的动作就完成了社交,殊不知“用进废退”的状况恐怕将要出现。嘴巴不张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技巧也会退化。在网上无话不谈,见面后却不知道说些什么;难得的同学聚会,却个个成了“闷葫芦”;跟领导汇报工作,远没有写一份意见书来得轻松。网络达人在现实中遭遇尴尬,出现社交障碍,是宅男宅女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网络社交带来了什么别样的心理满足?网络交流的快捷化、个性化、多元化固然令人欣喜,可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面对电脑敲击键盘时,昔日和家人、朋友促膝长谈的日子也在慢慢远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