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新医改方案尚在“犹抱琵琶半遮面”中,但是有关新医改的争论却一浪高过一浪。3月27日下午,一场主题为“新医改能否终结旧顽疾”的讨论在北京文津国际酒店进行得如火如荼。
在这个由搜狐财经和搜狐健康联合举办的论坛上,来自新医改方案参与方、医院、药企的诸位代表,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对即将揭开面纱的新医改方案以及中国医改所面临难题的种种看法和建议。
医改路上无“终结”二字
新医改能否终结旧顽疾?对于这样的一个众人关心的问题,与会各方代表态度相当一致——仅是迈出了一步,后面的路还有很长。
之所以认为仅是迈出了一步,这是因为在医改这个大的命题中,还有太多的细节需要去完善,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那中国的“看病难”、“看病贵”将依然会让每个人头疼。
“新医改能否终结旧顽疾,这大概不仅仅是媒体的企盼,更是老百姓的企盼。不过,我担心旧顽疾第一会不会治得好,第二会不会带来新的毛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开门见山。她认为新医改是在建制度,建立一个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
同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也指出,对于这个问题,如果绝对回答将是NO!“但是,要强调的是新医改开始了我们终结旧顽疾的第一步,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举措。”
在刘国恩看来,医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做好充分时间准备,有了第一次医改,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这次医改,包括政府官员、决策者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余晖认为,医改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医改资金投入公立医院还是医保?
“医改很简单,财政部拿钱就行”,曾经,关于医改,有很多这样的说法。而提及新医改,每个人的第一反应就是8500亿政府投入。在医改问题上,资金投入确实是关键的一步,但又是最需要脚踏实地的一步。这笔钱究竟该怎么分配?最应该投在哪方?医院、医生还是患者?抑或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简单问题的背后是难达成的共识。
“应该以公立医院为基础,加上一体化的医疗体系,再加上信息化。从各个国家医疗制度演变过程已经可以看出,公立医院是最有效能够实现效率、公平和质量,医疗保障目标的。”作为“北大版”医改方案的执笔人,李玲认为,在短期内,财政投入既补供方、又补需方或是明智选择,因为“两条腿走路”能让老百姓更快地得到实惠。但从长期来看,则应建立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全民医疗服务保障模式。“公立医院是有效的体系,因为它迎合了医疗服务的特殊性。”
刘国恩则认为,要加强医疗保险覆盖面,要扩大、提高保障力度,要求医保机构能够强化支付能力,在支付技术上和手段上能够更加科学,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的机制。
与刘国恩观点基本一致,余晖的态度是,8500亿的医改投入,应该投到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大幅度提高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此外,他也强调,医改要加大供给投入 不仅是医院还有医生。
“但是尽管这次医改国家是双管齐下,既补供方又补需方,既建立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又扩大覆盖保障,但实事求是讲,在相当长范围内,保险很难真正解决问题。”李玲的看法不同。
她认为,如果要保障所有的居民医疗,就必须得控制医院的成本,同时,由于保险覆盖面低,如果让公立医院和保险博弈,其实又是一个把费用水涨船高的过程,“所以,有效的体制还是怎么给公立医院明确的定位,把钱能够直接投到公立医院,然后让他主动控制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