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南方生产的青蒿素复方Artequick(粤特快)是根据李国桥教授提出的“在非洲开展全民服药的快速灭源灭疟”方法而在外国应用的(在柬埔寨和越南市场逐步被挤出),尽管这个方法曾被国外一些专家所质疑,但项目自2007年底开始以来,科摩罗一个数万人的岛上,疟疾死亡率已经降为零,而且原虫携带率从原来的94%下降到1%,这样的结果还是很吸引眼球的,特别是死亡率降为零这一点是所有公立市场项目都没有实现的目标。
昆药和新南方的产品还有很多研发工作要做,估计要达到国际标准大概需要3~5年。
观察
应借力国际基金及优势整合
目前,全球支持抗疟疾的基金很多,每年至少达到30亿美元,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国际一些研究院所和相关制药企业与各大型基金会积极沟通,配合研究,都赢得了巨额的支持。但我国药企似乎还是“独善其身”,有拿着“原创”牌匾只顾在市场上单打独斗的迹象,完全忽视了国际社会的援助和采购补贴机制。
中国桂林南药、昆药、华立和新南方的抗疟药都没有国外专利,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以外的任何国家、任何企业都可以仿制;中国企业除了在蒿甲醚注射剂和复方蒿甲醚与国外制药企业开展了比较成功的合作外,就再没有听到有其他企业与国际组织、基金会和制药公司开展合作的消息(桂林南药也曾开展过,但结果一般),也没有争取到任何来自国外资金的支持。原因在哪里?笔者认为,像复方蒿甲醚这样成功的产品及其进行的国际合作,在现代中国来看是极为罕有的。复方蒿甲醚从药物本身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是成功的:一个中国专利,到全球申请并获得保护;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开发出高质量的药品;运用营销手段累计销售数量超过2.3亿人份。而且无论在提供原料药和收取专利使用费这两项合作的初衷都完全实现了。
相关
我国青蒿素产业优劣势探寻
探讨我国土生土长的青蒿素产业发展状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很值得行业深思。
虽然说青蒿类药属中国的“土特产”,但我国产青蒿类药物无论是原材料、生产、营销、整合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似乎均显得弱势。
首先在原料方面“道地”优势已不明显。青蒿种植和青蒿素提取目前全球都在参与,我国的原料价格已经不能维系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和可持续发展。估计能够对全球抗疟药补贴机制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青蒿种植和原料药价格了。特别是在2008年克林顿基金会与中国企业华立、彼迪正天签署的每公斤300美元的青蒿素价格,曾被业内认为是没有考虑农民利益的不可持续价格。事实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从今年青蒿种植规模来看就可以判断,农民对此价格并不买账。如果强行实施全球补贴机制,估计今年青蒿草的价格会上涨。
在生产方面,非洲本地化生产也在蓬勃发展,主要是受到来自国际组织的支持,但其药品的质量目前都受到广泛的质疑。由于环球基金和WHO在采购药品的质量要求有不同的标准,因此,这种差异从表面上看是价格问题,实际上是质量问题,这一点环球基金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诟病。但不管怎样说都对我国青蒿产业形成很大的威胁。
在企业整合方面也很值得我们去探索。从产品线上,目前我国有3家企业:正在国际销售的桂林南药的产品,有可能在1年内进入采购目录的华立的产品,还有将在3~5年上市的昆药的产品,另外还有两种注射剂,从产品线上看是很完整的,但由于分散在3家企业,各自为政,没能形成合力。同时,在原料药资源方面,目前青蒿素生产企业仅剩下不超过20家,每家企业都是处于一种相互竞争状态,面对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国内企业多是在自相残杀。尽管每家企业都因为自己的优势而能获得国家资金的支持,但整体来看谁也做不大、做不强。如果我国药企能进行产品线与原料药领域的优势整合,其竞争力是不可小觑的。因为有了优势,我们才能撬动国际基金,获得与国际医药市场的平等对话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