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谈教育改革,可见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在今年全国两会上,4%的指标让教育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确保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这一目标实现,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教育公平。
“有了钱不加快改革也办不了好教育。”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教育界代表委员表示,要让增加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作用,必须加快教育领域改革步伐。
加大投入是基础
“4%是基点也是起点,中央对教育经费投入不封顶,以后还得逐步增长。”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
顾海良表示,达到4%虽然有重要意义,但4%在国际上来说是一个偏低的标准,以国内人均来看更是低水平,所以说4%既是高度又是起点,以后还应继续提高。他说,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制定新世纪(002280)教育发展规划,如美国提出三五年后要重返大学毕业生最多的国家。而对中国来说,教育发展既看重质,也看重量,因此投入达到4%,还远远不够。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很多欠发达、基础差的地方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需求还很大。”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表示,不能沾沾自喜于已经实现的目标,教育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
虞国庆还建议,中央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在政策、资金、项目上加大支持力度。
“教育经费增加的同时,还要考虑把钱花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教育经费投入,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由政府排名并按排名拨付经费,而应更多地用于鼓励大家创新、有差异地发展,把经费真正用好。
体制改革是核心
“有了钱不加快改革也办不了好教育。”这是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们共同的声音。
“体制改革是核心。没有体制的改革,我们的教育就会寸步难行。”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是解决目前教育领域问题的关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体制改革重点要改革办学体制。
“办学体制改革应该让社会资本真正进入教育领域。”朱永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教育市场化问题曾引起争论。当然,教育不可能完全市场化,但是如果社会资本不进入教育,那么教育也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事实上,中国的社会资本几乎就没有真正进入过教育。”朱永新说,这些年来,民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萎缩。我们国家还是穷国办大教育,尽管这些年政府有了钱,教育投入也不少,但是教育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制定合理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还有很多文章要做。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向记者表示,办学体制改革既要促进教育公平,也要促进教育竞争。我们现在的教育竞争力不强,活力也不够强。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核心就是办学所有制改革。要大力发展民办学校,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都要加快改革,形成公办、民办、股份制学校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他说:“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都是国家的学校;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都是民族的学校,都是民族的教育。”
除了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也是社会关注、两会热议的焦点。朱永新表示,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始终是关系全局的根本问题。我国教育领域很多现实问题之所以长期难以解决,管理体制的制约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此,朱永新在两会期间专门写了一个议案,提出要建立以省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朱永新说,大国办教育、地区差异大,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面对的实际国情。教育管理的权力和责任过度集中于中央政府,显然不适合我国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