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一些农村师生就结合实际完善新课改提出以下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教学条件,特别要加强新课改所需要配套的图书馆、实训基地、电教设施建设;充实农村教师队伍,配齐新课改所必须开设课程的专业教师,同时多给基层老师提供充电培训机会,并将一些展演、研讨交流会放到农村学校来举行,以加速农村学校领导、教师观念的转变,帮农村学校适应新课改。
宁夏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农村问题专家李禄胜表示,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的快速发展是重中之重。而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就要依靠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由于资金匮乏,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总是举步维艰,徘徊不前。因此,在教育投入上要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新课改的外部环境,这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课改,多听听农村教师的声音
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说,现在新课改方案、新高考方案的确定,太少考虑到农村的实际,为什么不能更多地听取农村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吸收农村教师、教育管理者代表参加到方案的制定中,参加到高考命题中呢?
宁夏石嘴山市隆湖中学高级教师魏银忠表示,教育改革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事情,应该共同发挥专家和基层教师的积极作用,探索经验,集思广益,淡化程式,强化实践。他认为,这次新课改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都实行国家统一标准,虽说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但由于技术力量和课时的限制,各地很少有地方课程,更别说学校课程。现在基础教育从课程内容到具体教学实行全国一盘棋,并且不断向城市看齐,这是造成农村教改出现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魏银忠说,其实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已明确指出,“农村中学的课程设置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并与农业科技推广等结合”。他认为,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又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农村实施新课改既要遵照国家新课改的教学标准,又要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农村实际,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新课改教学,尤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具体教学方法上,应该提倡教师大胆自如地表现出农村特色和地方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