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新高考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依据,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第二高中校长王振江说:“我们学校硬件条件跟城市高中比差远了,没有语音室、阅览室,没有专门的音乐、美术教室,操场是硬砖覆盖。理化实验室就是一个普通教室,根本不可能开展‘走班’形式的选修课。做实验时,学生只能看着老师做。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本就无从谈起,我们怎么能跟城市孩子比?”
高考中出现的一些“城市化”内容,也让农村孩子不知所措。
湖北省团风县中学一位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今年高考文综有一道综合题:比较三角贸易和现代贸易的区别,“这个问题对农村老师都是陌生的,农村孩子基本上就只能拿零分了”。
许多学生反映,一些高考题目让他们感觉很陌生,像“品味时尚”、“明星广告代言”这样的作文,农村学生就不知从何写起。“但是,我国有8亿人口在农村,为什么高考题目中就很难找到与农村有关的内容呢?假如出一个区分韭菜和小麦的题目,这对城市孩子算不算一种不公平呢?”
“不要让我们既输在起跑线上,又输在跑道上”
在全国有名的教育大市湖北省黄冈市,记者走访了几所高中,所到之处,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都在酷暑之下,挥汗学习。
从小生活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之中,造就了农村孩子更加自主和坚毅的性格,他们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尽管有很多人在初中、高中就放弃了读书,出去打工挣钱,但是那些坚持读书、坚持参加高考的孩子,还都相信读书这条路,对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更直接,更有力。
家住团风县团风镇严家嘴村的孙杏,父亲长年患病,家境非常困难,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母亲打工、做裁缝维持。她的姐姐很小就不上学了,出去打工,供她读书。“姐姐要我好好读书,考上一个好学校,这是她和我共同的理想。我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我和家庭的命运,才对得起我的姐姐”,孙杏说。
知道以后的高考会越来越注重综合素质和平时知识积累,这些孩子都有一些担心。团风中学高二4班的余文萍说:“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高中阶段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补人家十几年积累的知识啊?”她有些疑惑,农村和城市孩子从小占有的资源不同,享受的条件不同,综合素质、基本能力怎么能站在一个平台上去竞争呢?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越来越高的呼声,不绝于耳地传入农村学生的耳朵。在与记者的交流中,许多农村孩子也希望提高自己的素质,可是农村条件有限,怎么提高确实成了他们最大的困惑。
团风县中学学生程超家住杜皮乡叶家冲村,父母在武汉开了一个小五金店,他和妹妹都在念高中。他去过武汉,看到过城里孩子优越的学习条件,相比之下,深感自己的环境太差。“城里的家长从孩子很小时就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又请家教,又上各种培优班,农村孩子没法比”,程超担心强调素质教育后,农村孩子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他说:“今年的英语高考试卷就是一个例子,词汇量特别大,口语和听力感觉都特别难,这些都是农村学生的薄弱之处。”
“我们希望能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城里学生竞争。”采访中,农村的孩子们发出这样的呼声。
这些孩子表示,他们并不反对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孙杏同学说:“如果我们以后当老师的话,我们会在农村中小学里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帮助农村孩子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但是,要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城里学生达到同一个水平,这并非一日之功,甚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我们希望现在的政策能够照顾到广大农村学生,不要让我们既输在起跑线上,又输在跑道上。”程超说。
改革:农村孩子为何越落越远
推行素质教育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当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本是一个积极的导向。然而,基于此理念的教改方案在推行的过程中,在农村却出现了水土不服——与过去相比,改革后城乡教育差距反而越来越大。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三大原因造成的。
教育资源失衡拉大城乡素质教育差距
在基层教育工作者看来,新课改是新高考的基础,只有学校在新课改推进中渐入佳境,学生才能在新高考中取得佳绩。然而,新课改在许多农村学校都处于一种尴尬状态。
安徽省金寨县青山中学是一所拥有2500多名学生的完中,也是六安市示范中学。然而,就是这样一所条件较好的农村中学,在实行新课程改革后,依然面临诸多难题。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强有力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农村中学都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硬件上缺乏与新课改配套的设施、器材和实践载体,从软件上看,新课程改革的体系设计非常完备,但严格操作下来几乎不可能,比如综合素质考评和学分认定、选修课设置等,在农村中学实施起来难度很大。”青山中学校长全国庆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