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从第三点来看,中国所有大学都还没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
任何大学要做好,第一要有人才,目前海内外的人都看得很清楚,中国有非常优秀、聪明的年轻人,这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聪明的年轻人怎么变成领域中走到世界第一线的人才,就要靠培养的环境。但这个环境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建成的,也不是一两亿投入就见效的。要拿中国的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比,中国的差距还很远。
美国有这么多年的GDP高增长,加上二战后几十年的教育传统,第一流大学才这么多。中国要达一流还要继续努力。
现在教授与学生的平均水准不如西南联大时期 时代感和责任感是主因
羊城晚报:您年轻时在西南联大上大学,您也说过,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那么,我们现在的大学,应该从西南联大学习什么?
杨振宁:西南联大的成功有几点:第一,聚集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教授;第二,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
我觉得,当时西南联大教授的平均水准,要比现在国内的大学都要好;西南联大学生的平均水准,也要比现在最好的大学要好一些。当时全校只有1500个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这一点是现在许多高校无法学习的。
第三点,当时的学生和老师都觉得,在国家很困难的时候,能够在那里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换言之,所有学生和老师,都认识到了那是个重要的时代,不能浪费时间,所以大家都非常努力。老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都非常努力。
现在经济发展了,年轻人很容易就能够看到,有很多方向可以发展,他们对时代的特别意义,认识得不如我们年轻时深刻,所以努力的程度也不够。
其实若是站远了看,现在中国还处在从一个很弱的国家、一个被欺负的国家向上成长的阶段,前面的路还很远。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10,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加上今天世界有种种问题,比如能源、环保等,都需要年轻人去解决。
所以希望学校能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第一,现在是个大时代;第二,这个大时代有许多方向等着我们去贡献。多一些认识学生们就多一些努力的动力。
在清华大学,有一个现象,念书最好的学生,常常不是从北京、上海来的,而是从偏僻的省份来的。那里来的学生,面对的“可能性”较少,思想更集中。而北京、上海来的孩子,花样多得很,思想不那么集中,钻研学习的热情也不大。
学生要充分重视自己的兴趣与喜好 教师家长应向美国学习
羊城晚报:西南联大只有1000多名学生,那是典型的精英教育。现在中国大力发展的是大众化教育,对此您怎么看?
杨振宁:大众化教育也是必要的。这么大的国家,种种方向都需要人才。全世界办大学都有两类,一类是培养精英的,尽量希望吸收进来的人是从不同阶层家庭出来的。另外还需要有一些大众化的教育,这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羊城晚报:目前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很严峻,您对在校大学生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杨振宁:首先要有信心,中国还是处在经济发展稳定的状态,全世界都知道,金融风暴恢复期恢复最快的将是中国。
目前大学生就业有困难,其实不在于找到一个工作,而是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
大学毕业后是读研还是工作,这一决择将对未来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考虑发展方向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因素,尤其是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这与将来能否成功有密切关系。
对自身能力和喜好的重视度,在中国和美国有很大差异。中国教育是训导型的,美国教育是启发型的。在中国,老师和家长对年轻人的影响比美国的大。当然影响大有好也有不好。因此,强加给年轻人的影响应该弱化。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向美国学习,多重视年轻人的能力和喜好;而对于美国的老师和家长,我的建议刚好相反,要多给学生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