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 的心血管疾病。
今天,全世界每年有超过百万的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无数宝贵的生命得以挽救。是谁发明了施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方法和设备,如心导管、扩张球囊、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等?好奇心驱使我去寻访……
关于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它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兼有功能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死)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患病的患者中95%~99%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冠心病”古已有之
20世纪70年代,湖南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震惊世界,那具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穿越2 000个春秋来到世人面前,令人叹为观止。正是尸检,发现这位“候爵夫人”患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我国古代医学没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 ”这样的提法,但2 500年前在《黄帝内经》里已有“心痛”“真心痛”手足发青、起病后迅速死亡等,与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相似症状的描述。现代医学研究 首先描述“心绞痛”的临床表现是在1768年,首先报告冠状动脉里有血栓阻塞血管引起心肌梗死,那已是1912年。
过去治疗冠心病主要用药物,如扩张血管、抗凝、抗血小板的药物,以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防止血栓形成。同时,让患者静卧休息、吸氧,以减轻心脏耗氧等。
20世纪50~60年代,外科有了心脏“搭桥”手术,即将主动脉的血液通过连接主动脉和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的“桥”管道(一般取一段大隐静脉),供血给心肌。“搭桥”需要在打开胸腔、血液体外循环、心脏停跳的情况下完成(现在可以在心脏不停跳情况下做),患者痛苦大,有一定的风险。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介入治疗”应运而生。
“异想天开”的发明
施行“介入治疗”要借助心导管。也许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心导管术”的起源,是一位泌尿外科医生的“异想天开”。
1929年,德国Eberswald医院泌尿外科医生福斯曼(Werner Forssmann)(1904-1979)冒着生命危险,在护士的帮助下,借助X线机指引,用他经常使用的输尿管导尿管从肘部静脉插入,最终将这根导尿管送达右心房,注入造影剂,X线机屏幕上显示出了他右心房的影像。
在此之前,人们通过叩诊可大约了解心脏的位置大小,用听诊器可倾听心脏跳动的声音,透过X线机的屏幕可以看到心脏的影像,用心电图机可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可是却无法知道跳动的心脏里面是什么样?冠状动脉有无粥样硬化引起狭窄?有无血栓阻塞?它们发生在哪里?狭窄阻塞的程度有多严重?
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今天,我们要向福斯曼医生致敬,为他的热情、勇气和智慧。只是在80年前,福斯曼医生因“异想天开的荒唐行为”遭到医院无情解雇。
1956年,福斯曼与美国两位心脏科医生库南德和理查兹因“发明心导管术和循环系统病理变化”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
“站在巨人的肩上”
1929年以后,遭医院解雇的福斯曼医生无法再继续他的科学探索了,但是用“心导管术”来探索心脏疾病,用“介入”来治疗心脏疾病的后来者前赴后继。
多年后,美国心脏科医生将福斯曼的方法重作研究 ,逐步发展成比较完整的右心导管检查术(1941年)。然后,有左心导管检查术(1950年)。与“心导管术”结合发展了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其中最重要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出现的选择性冠脉造影(1973年)。心脏导管不复是当初的输尿管导尿管了,而是用塑料、尼龙编织物、特殊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功能不同、形态各异的心导管,其中还有“记忆导管”。
选择性心血管造影能够很好地诊断出先天性、瓣膜性心脏病的生理 和病理变化,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选择性冠脉造影则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1973年4月23日,上海中山医院陈灏珠教授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心脏“介入”最初只是一种诊断手段,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科学家开始探索将它用于治疗。首先,应用于临床的是安装心脏“起搏器”。经过静脉将导管电极放置到右心室进行单心室起搏,再发展到右心房进行房、室顺序的起搏,将导管电极置入冠状静脉窦也可起搏左心室进行双心室起搏。
革命性的一刻发生在1977年——世界上首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仅用球囊扩张)获得成功。就职于瑞士苏黎世的德国医生Andreas Gruentzig(1939-1985)一直梦想着做出一种导管能够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为了圆梦,他甚至把自家的厨房当成了试验车间,试制各种模型。1975年,他终于成功发明了一种带有气囊的双腔导管。用这根特殊设计的心导管,从股动脉(现在又有桡动脉路径)插入,最终将导管放到心脏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然后将导管末端的塑料气球(球囊)注入盐水和造影剂。当“气球”胀起,便把造成血管狭窄的粥样硬化斑块挤压入血管壁,血流恢复畅通,达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抢救“心肌梗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