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上文提到的那所区医院则在论文中直接说了,螺旋藻是由重庆某某品牌赞助。其实,改善化疗病人的生活质量这样的形容实在很虚。
一方面,高校能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效益是好事,另一方面,不免让人觉得这些研究成果有利益瓜葛,可信度打了折扣。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成果基本上都限于试管实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少之又少。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列出了所谓的螺旋藻减肥、抗抑郁、治疗经前综合征、提高免疫力、降低胆固醇等17项常见的“保健功能”,指出这些都缺乏足够的科学支持。
云无心说的更直白,许多研究显示了一些“有效”的结果——这些结果往往被商家过度解读,言之凿凿地告诉消费者们“科学研究表明,螺旋藻具有什么什么功能”。然而在科学上,这些都是很初步的研究,即使是研究者们,也往往是说“可能有什么什么功能”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如果一项功能的科学证据在20年前是“很初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0年前还是“很初步,有待于进一步”,到了现在依然是“很初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那么它是否真的存在就很难说了。
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个数据是,2010年中国一共生产了6.23万吨的螺旋藻,第二名智利是6000吨。如此庞大的规模,可以想见,利益链条该有多错综复杂。宣传常说,美国人爱螺旋藻,日本人爱螺旋藻,欧洲人爱螺旋藻……其实,中国才是“螺旋藻大国”。
没被污染的螺旋藻“可能是安全的”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给出的官方说法是,没有被污染的螺旋藻“可能是安全的”(possibly safe)。
不过,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和苯丙酮尿症(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患者来说,出于风险考虑,应该禁用。
另外,2002年6月刊的《药物强化性食品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刊登文章称,补充过多的螺旋藻会让大量的外源核酸进入体内,这样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让身体内产生更多的尿酸,而尿酸过多很可能引发痛风。所以有肾病的人不适合服用螺旋藻。
而一些国内专业期刊也提到,在检测螺旋藻的成分后发现,不同的品牌之间各种成分的含量差异太大,有的连基本的蛋白质跟别的比都少好多。 目前检测出的含铅量虽远低于“安全标准”,但还是能免则免
在两次的螺旋藻抽检中,分别按照铅含量“小于0.5毫克/公斤”和“小于2毫克/公斤”为标准。事实上,这是引用国家标准的不同。这也让消费者困惑不已。
长期摄入很低剂量的铅,可能导致神经、肾脏以及血液等系统的损伤。对于儿童的危害更加明显,容易导致发育迟缓、认知能力低下。根据目前的科学数据,认为每周每公斤体重摄入量不超过25微克,对健康的影响还可以接受。这个“安全标准”,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200微克。所以如果成年人每天吃5克的螺旋藻,以每克含有2微克铅来算,一天是10微克,远低于“安全标准”。不过,在生活中,可能重金属污染源很多,当然就要小心为上,能避免摄入就避免。并且按照之前最高超标820倍的说法,就是每克含有4.1微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