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听专家意见,政界固执己见
但此后的形势出乎人们的意料。
1976年3月14日,美国政府启动了流感紧急状态。1976年3月24日,福特总统邀请有关医学专家到白宫开会,问他们:“美国是否面临猪流感的暴发,需要进行全民接种么?”在座的专家回答:“是的。”会后,福特召开记者招待会,敦促国会拨款1.35亿美元研制疫苗,以实现全民免疫。
国会立刻对总统的提议表示支持,民主党人控制的国会一下子通过了1.8亿美元的款项。1976年4月15日,福特签署了这个法案,夸张地对媒体宣称,迪克斯堡猪流感堪比1918年大流感(有统计数据称,美国当时死了67.5万人),因此要在1976年10月进行全民接种免疫。
到了1976年7月,医学界的态度开始转变,多数专家认为1976年的流感疫情不会导致100万美国人死亡,从刘易斯身体中提取的流感病株远不如1918年大流感留下的病株致命,现代医学在处理流感暴发上要比一战中的医生好得多。世界卫生组织让所有的医院严密防范猪流感,但没有要求进行大规模的免疫动作。
不过,没人能阻止美国政府的脚步。国会开始对制药企业施压,督促他们加快流感疫苗的研制。制药企业认为,要研发出合格的疫苗需要几年时间的试验和临床试用,让企业研制和分发一种未经试验的药品实在是勉为其难。制药企业表态:“如果疫苗出了问题,企业能免于诉讼的话,他们可以研制得更快。”国会对此予以拒绝,双方的僵局一直持续到1976年8月2日。
这一天,两名美国退伍军人协会的成员参加完该协会在费城召开的大会后,死于一种特别的呼吸道疾病,这个消息让国会议员们坐立不安,他们认为来自费城的报道传达了一种暗示:两人之死是1976年流感大暴发的开始。国会终于同意在疫苗安全问题上为制药企业免责,疫苗研制工作也就相应加快了。
1976年8月5日,福特总统签署了国家流感免疫计划,拟对至少80%的美国人接种,同意在“疫苗出现问题时”为制药企业承担赔偿责任。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民免疫行动即将拉开序幕。
4.三位老人接种流感疫苗后当即死亡
1976年10月1日,美国国家流感免疫计划正式开始执行。到1976年10月11日,约4000万美国人(约占总人口的24%)接受注射新研制出来的流感疫苗,接种时采用的新型压缩空气注射器也让美国人耳目一新。福特总统对计划的顺利开展很是得意,他接受流感接种的照片出现在很多大报的头版。但在1976年10月11日晚,免疫计划遭遇第一次打击:匹兹堡市的3位老人在接种后当即死亡。媒体闻风而动,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仍将3人的死亡与流感免疫计划联系起来。政府此前担心的是猪流感,现在担心的则是民众恐慌了。
匹兹堡3位老人的死亡使免疫计划严重受挫,此后的事故更是使这项计划雪上加霜。几周之后,有关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报道见诸报端——一些人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了麻痹性的神经肌肉紊乱。美国公众不再相信政府的免疫计划,他们认为这个计划“使老人致死,使孩子致残”。1976年12月16日,美国国家流感免疫计划寿终正寝。
据医学家哈珀博士事后统计,当时共出现了约50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其中25人因为严重的肺部并发症而死亡。时隔多年,1976年流感疫苗接种与格林-巴利综合征之间的关系仍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虽然有人称两者没有关系,但2009年的美国《药物安全》杂志还是认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揭示,但普遍认为身体受到免疫刺激对发病起了重要作用。由于疫苗对免疫系统有影响,显然免疫行为与随后发生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是有关系的。”
福特总统用保护美国人健康来赢得声望的想法破产了,他在年底的大选中输给了卡特。专家们预料的1976年大流感也没暴发。
1980年10月17日,《纽约时报》上的一则消息称,美国销毁了剩下的价值4900万美元的流感疫苗。
1976年美国猪流感免疫计划的失败,给人们留下了“疫苗比流感杀死了更多美国人”的黑色记忆,导致美国人对流感疫苗的恐惧至今挥之不去,也让美国政界在应对后来的流感时,不敢再轻易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