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比流感杀死了更多的美国人”1976年美国“猪流感免疫计划”失败始末
随着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国际上不少机构在积极研发新疫苗,以阻止疫情蔓延。不过,疫苗从研发到人体接种,得有个过程。那么,疫苗的应用为何急不得呢?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是有惨痛教训的。
1.33年前源于迪克斯堡的猪流感
人类在历史上饱受流感蹂躏,但自从美国在1944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支流感疫苗之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不过,这并未一劳永逸地消除流感病毒的威胁,因为流感病毒会产生变种。也就是说,某人从某次流感中康复后,获得的免疫力不能保证其逃过下一次流感。所以,对付新型流感,就得靠新的疫苗。但是,应用新疫苗,也是有风险的。
5月5日,《今日美国》报以“从1976年猪流感应对失策中吸取教训”为题,提醒人们注意甲型H1N1流感暴发带来的医疗和政治风险。文章称:“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前部长米切尔•里维特上周奉劝在任的内阁成员们阅读《猪流感决策——一种难以琢磨的疾病》。这本书不是一本应景的速成书,而是出版于1978年。题目中所说的猪流感发生于1976年,当时的公共健康部门官员促使美国人接种以防范流感,结果许多美国人在接种疫苗后得了一种罕见症状,一些人因此死亡。”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网站上的《1976年新泽西州迪克斯堡猪流感事件》一文,就详细介绍了此事。迪克斯堡是美军的一个大型训练营。每年年初,大批新兵告别平民生活,来这里接受基本训练。1976年1月,约有1.9万名军人驻扎在这里,其中有32%是新兵。1976年2月5日,一名18岁的新兵戴维•刘易斯在雪中受训后,说自己感到疲乏虚弱,接着因流感引发肺炎,于次日死亡。刘易斯很年轻,身体健康,不应死于一般性的感冒,他的死亡引起科学家的注意。两周后,CDC宣布刘易斯死于一种新的猪流感,是H1N1型病毒的变种,官方将其命名为“A/新泽西/1976”猪流感。
幸运的是,偌大的迪克斯堡只有刘易斯死去,与他一起有过近距离接触的其他4名士兵,在经过隔离检查后均安然无恙,病毒并未传播开。CDC不敢掉以轻心,通知全美所有医院警惕任何猪流感病例。
一般来说,3月份是流感季节结束的日子,当时世界范围内的流感趋于式微,而且迪克斯堡以外的地方也没一例猪流感疫情上报,但这种令人乐观的态势并未让美国医学界和政界安心。这是为什么呢?
2.政府的民意支持率从未如此低
已故的理查德•纽斯达特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创建者,他在1978年撰写的《猪流感决策——一种难以琢磨的疾病》一书中,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情。
当时医学界流行“十年周期律”的说法。即从大流感暴发的周期来看,流感病毒的传染机理大约每10年或更长时间就产生一次大的改变,这经常导致一种新型流感病毒的产生,几乎无人能对这个新“魔鬼”免疫。美国在1946年、1957年(全美死亡6万人)和1968年发生的流感疫情都符合这种发作模式。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流感专家埃德温•吉尔博恩就持这一观点,即流感的全国流行约以11年为周期;在CDC确认迪克斯堡猪流感病例的当天,他在《纽约时报》上撰文称:“自从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流感大暴发恰好以11年为间歇期,根据上一次流感暴发的时间,可以推算出下一次流感大暴发可能是在1979年,这意味着关注公众健康的部门必须毫不迟疑地准备应对下一场迫在眉睫的自然灾难。”
类似的言论使医学界和政界十分紧张,迪克斯堡的猪流感疫情无疑相当于一枚重磅炸弹,将人们的担忧提前引爆了,人们对流感大暴发极其恐惧。
1976年3月13日,CDC主任戴维•森瑟尔向国会提交报告,申请拨款,以研制足够多的疫苗来为至少80%的美国人接种,以防猪流感扩散。
美国朝野对此计划表示一致支持,因为1976年对美国而言是一个特殊年份。这一年是美国建国200周年,也是总统大选年,越共一年前攻下西贡实现统一,这宣告美国的越南政策完全失败。美国政府的民意支持率从未如此低下。无论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都渴望抓住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建国200周年之机,做点事情博得公众的好感。天灾当前,还有什么能比让民众免受流感之灾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