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20日,中国内地确认五例甲流病例,其中两人已经治愈出院,香港确诊三例,台湾确诊一例。目前看来,似乎甲流很温和,与当年气势汹汹、夺人性命的“SARS”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中国的防控策略是如何制定的?从当年的“SARS”防治中吸取了哪些经验教训?下一步的防控重点何在?
对于当下的甲流防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主任李立明评价说:“工作有条不紊,可见确实从‘SARS’中收获了许多经验教训。”
对于下一步的防控工作,专家们无不表示更艰苦,任务更重。有专家称,当前是防止病毒传入,下一步是防止本土人传人,再下一步是防止“局部暴发”,“可能在秋天暴发,因为秋天本来就是一个容易患流感的季节。”
“总之,要做最坏打算和最好努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首席科学家曾光如是说。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章文 发自北京
“我很担心中国会出现日本那样的情况。”5月18日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曾光语气低沉地说。同日早些时候,鉴于日本短短两天内出现了130名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病毒感染者,而且集中在兵库和大阪地区,属于“局部暴发”,世卫组织建议提升警戒等级至6级,但遭到日本的反对。
曾光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疾控”)流行病首席科学家,是当年抗击“SARS”和今天防治甲流的主要专家之一。他所在的中疾控6年前抗击“SARS”一役以悲壮的胜利收尾,今年因为甲流的暴发,这个机构又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中国疾控中心直击
5月18日上午11时,烈日当空。当时代周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南纬路29号的中疾控大楼前时,心里充满了好奇,还有一丝忐忑。自4月下旬墨西哥暴发甲流并相继在全球传播以来,中国内地截至5月19日已确诊了4例病人。
走进大楼内,记者发现各个办公室里的人都在埋头工作,看不出什么异样,倒是负责外宣的周颖令记者感受到了一丝紧张气氛。身怀六甲的周颖在为记者来回协商采访事宜时,步子迈得很快,不像平日里所见孕妇那般蹒跚而行。
周颖办公室所在的二楼走廊里,有两面大橱窗,里面张贴着温家宝和李克强前来视察的照片。其中,李克强4月29日第一次来过,5月17日又随同温家宝前来。在5月17日的这次视察中,温家宝在感谢广大疾控工作者的辛苦工作后,说:“我们当前防控甲型流感的形势依然是十分严峻的。中央原来确定的高度重视的方针,不可有丝毫的松懈麻痹,掉以轻心。”李克强则告诫说,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多出一份汗,人民群众就多放一分心,社会就可以保持一个正常的秩序”。
橱窗正对着的大会议室,从4月底就变成了中疾控集中办公的地方,里面分设了综合协调组、技术组、应急组、实验室检验组、科研组、宣传组等10个工作小组,随时根据卫生部的安排,开展相应的工作。
据宣传组组长王林介绍,三周来,大家都在夜以继日地工作。“五一”都没有休假,每天晚上基本要干到11时才回家。
记者看到,大会议室的墙壁四周贴满了各种文字和图案资料。有中疾控抗击甲流领导小组和专家名单,有应对甲型流感工作流程表,有内部人员值班表等。
小李是综合协调组成员。这位年轻的姑娘大学毕业两年,去年来到中疾控,恰逢汶川大地震,今年则遭遇甲流,两件大事都涉及传染病,都和她的工作有关。“这两年,可真是都赶上了!”她略带顽皮地说。
据她介绍,自从4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墨西哥甲流情况以来,她们就异常地忙碌起来。不过,小李对目前的工作感到满意:“这次我们反应挺迅速的,和当年‘SARS’时完全不一样了。”
从“SARS”到甲流6年之变
“‘SARS’的教训重大啊,我们这次抗击甲流就是从抗击‘SARS’中学习的。”曾光低沉的声音提高了几倍,尽管连日来的四处参加活动、密集地接受采访已使他的身体极度疲惫,但提起6年来的变化,仍很激动。
曾光说,6年前“SARS”突然袭来,上上下下都准备不足,大家没有共识,初期不少人心存“重医疗、轻预防”的陈旧观念,在信息披露上也严重滞后,致使损失惨重。
今年2月,卫生部原党组书记高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03年抗击“SARS”中存在四个方面的教训。一是判断不准,处置不当;二是信息不准,传递不畅;三是未及时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四是缺乏有效国际合作。
在5月18日-22日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也公开表示,中国政府吸取了“SARS”事件的教训,并且拨款50亿元,努力做好防控工作。
此时此刻,比较一下6年来的变化,是有必要也是有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