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知,“7个人讲座”只是个开始,在那之后,袁主任深刻感受到了当地居民的不认可、不配合,尤其是对本社区医院的医生。“他们会骂那些跟着我出门诊的大夫,很凶地骂,‘不是冲着你来的,我们是冲着袁教授来的,你们算什么,眼里头不夹你们。’你说,我坐在对面,能好受吗?”
袁主任说,不下社区,根本想象不到会遇到的困难,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所幸后来改变了主意,一直坚持到现在。
现在,崔各庄社区医院副院长吕玉洁说起医院、患者的变化,很是自豪:“我们这儿有时候都要限号了,来的病人太多了。”不仅如此,医院还成立了糖尿病俱乐部,现在会员已经将近600人;坚持了4年的新年联欢会,在去年更是创纪录地来了上百人。事实上,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尽管为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崔各庄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已超过了北京市平均水平。
提起这些,袁主任很感慨:“用了5年的时间,把一个群众一点都不信任的社区医院,发展到今天,能够得到这么多的认可,真的很不容易。”
“有多少能力就干多少”
从195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袁主任已经做了55年的大夫。在这半个世纪里,她当过北京同仁医院大内科主任,是第一任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退休后,当仁不让地成为北京市老专家社区糖尿病指导中心主任。只要是接触过她的人都知道,一声声亲切的“袁主任”,早已超越了它的字面本身。
袁主任总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大医院,加班加点,只为把工作做到最好;走出大医院,她会顶着烈日,冒着严寒,走到社区病人中间。
上世纪60年代,她随医疗队下到北京各郊区;1994年,参与全国糖尿病调查,不分冬夏,不论寒暑,跑遍了北京的远近郊区;2000年,即将退休之际,她又和很多志同道合的老专家一起,深入社区最基层医院。
9年的社区门诊,让袁主任体会了很多,“下社区”三个字,实在是好说,难干。医疗环境上,社区医院根本比不得市里的大医院,办公场所冬天冷、夏天热,检查设备不完善,药品不齐备,病人受教育程度不高,而且在那儿出诊,根本不要想什么赚钱。可以说,跟三甲医院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然而,这样的环境,仍然吸引了众多老专家,几年如一日地坚守在那片阵地上。为什么?用袁主任的话说,是感情和责任支撑了他们的信念。带着感情下社区——这是袁主任要求社区医生首先要具备的,也是她一贯对自己的要求。“在那里,病人会把我当朋友,我也会不自觉地给他们掰开揉碎地讲疾病,讲预防。”袁主任说,进社区,就要融入社区,把自己当成是社区的主人,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为社区医院的发展着想,为社区医生的进步提供帮助。“虽然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孤单的、微薄的,但我有多少能力就干多少,总能在其中起到一分子的作用。”
事实证明,袁主任的努力没有白费,甚至可以说成绩斐然,但她却并不满足于这些,在完善社区医院的道路上,袁主任仍在奔走着。她说,近几年来,最闹心的就是社区医院的缺药问题。“比如我到三里屯社区会诊一个病人,他却常常要跑两三个医院才能配齐药。要知道,糖尿病病人只要吃饭,就要吃药,这就是他们的粮食,怎么能不齐呢。我不止一次地呼吁过,也给相关部门写过三四次信,我觉得这种情况需要让上级领导知道,我们有上传下达的义务。但呼吁了两年了,还是没有什么效果,这让我很困惑。”
或许,急病人所急就是这样的吧。袁主任说,对于这个难题,还要呼吁,直到解决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