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的一天,一个7斤多的男孩出生在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医院。几天后,小家伙和他的妈妈平安出院。这时,紧绷了近一年弦的袁申元教授和她的“战友们”,终于如释重负地出了口气。
为新生命保驾护航
这位袁申元教授,大家都叫她“袁主任”,不是崔各庄社区医院的主任,而是来自北京同仁医院的老教授;这位新妈妈名叫杨红(化名),是崔各庄辖下村子里一位非常想要孩子的普通糖尿病患者。
自从2007年2月,杨红哭哭啼啼地走进袁申元教授诊室的那天起,她们的心,就被那个才刚成形的小家伙,紧紧连在了一起。
“她这种糖尿病合并妊娠治疗起来确实比较困难,因为怀孕期间不能用口服药,否则可能造成胎儿畸形或流产,只能用胰岛素,而用胰岛素又有技巧,一旦掌握不好,没降下来,容易造成巨大儿,会早产、难产;降得太低了,又可能因为低血糖发生昏迷,出现生命危险。”谈到杨红的情况,袁主任现在想来也是有些棘手。
然而,在当时,面对这样一个在别处已经备受打击的孕妇,袁主任只是轻轻安慰:“没关系,我每个礼拜三都在这儿门诊,你过来治就行。”就是这一句话,杨红阴郁的情绪如同开了一扇天窗;而同样是为了这一句话,本就极为仔细的袁主任,在考量用药时,更是加上了万分的小心。
一开始,杨红每天要打4次胰岛素,运动半小时,然后详细记录每天的血糖值,以及一日三餐吃了什么,一个星期以后,拿给袁主任,作为她调整药量的依据。就这样,经过两三次的调整,杨红的血糖逐渐稳定了下来。
怀孕是一个漫长且随时变化的过程:孩子在长,营养要增加,用于控制血糖的胰岛素也要跟着增加。“所以,我们当时一直跟妇产科配合,观察孩子的大小,细细指导她怎么吃,怎么调整药量,生怕太大了造成难产,太小了又不够健康。”
如此小心翼翼,终于迎来了分娩的那一天,袁主任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对于一个健康的孕妇而言,生孩子尚且忧心能否顺产,能否母子平安,有着糖尿病的准妈妈更是困难重重。万一分娩过程血糖波动,出了危险怎么办?还有孩子,一般妈妈打的胰岛素会有部分留在孩子体内,一旦离开母体,没有了营养的摄入,出现低血糖怎么办?所有这些忧虑,一一在袁主任心头滑过,“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果然,孩子出生时血糖很低,幸好大夫们有准备。护士们一面给孩子喂糖水,一面测血糖,并迅速将他送往上一级医院。而故事的结尾,就像文章开头所写的,孩子、母亲,平安。
“他妈妈还抱着他参加了我们年底组织的糖尿病俱乐部联谊会,孩子真是特别乖,特别招人喜欢。”说到这,袁主任扬起一脸幸福的微笑。
从给7个人讲课开始
如杨红一样,被袁主任记在心里的病人还有很多:得糖尿病十一二年的马老先生;有点老年痴呆,不会自己打胰岛素的老太太;在一家阿根廷烤肉店打工,一直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年轻男人……说起自己的这些病人,袁主任就会滔滔不绝地讲上很久,从他们第一次来看病,到现在什么情况,还需要怎样治疗,全能一一道来。
人心都是肉长的,袁主任的热心,换来的是患者的真心回报。偶尔,她因为别的原因少去一次,下一回,就有病人关切地问起:“袁主任,上礼拜没来是病了吗?”谁能想到,现在看来如此和谐的一幕,在5年前竟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2004年,袁主任第一次来到崔各庄社区医院出诊。“那时候,病人根本不信任我们。我去出门诊,提前还贴出告示说北京同仁医院的教授来了,结果,一上午也没几个人来,我就几乎干坐了一上午。”
更令袁主任哭笑不得的是,第一次在那儿开讲座普及健康知识。尽管事先有社区医院的人打了50多个电话通知患者,但最后只来了7个人。想想自己在北京图书馆开讲座,听众上千人,再对比这里的7个人,袁主任有些心凉:“讲,还是不讲?”略一犹豫,她还是决定,万事都有个开头,7个人也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