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4月17日晚5时45分,记者手机响起短信铃音。
“明后两天,利用周末召开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专家座谈会,方便请参加。吴清海。”
记者知道,为贯彻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近几个月来,质检总局上上下下紧锣密鼓,动作频频。作为质检系统主管职能部门之一,吴清海更是内通外联,忙得团团转。
从原有的《食品卫生法》到现在的《食品安全法》,一词之差,表明我国食品安全从立法观念到监管模式,将发生历史性的全方位重大转变。
“新法一出台,我顿时有一种解脱的快感。”吴清海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轻松笑意。
新的《食品安全法》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方面有许多重要制度性安排。卫生部作为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部门,要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公布食品安全信息、制定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对于质检部门的职责,新法作出了新的界定。“与过去宽泛而模糊的空间相比,新法赋予食品生产监管司的职能更专一、更明确了。”吴清海准确无误地向记者复述其法定职能:“负责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对食品、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
食品安全无小事。面对现实,吴清海丝毫不敢懈怠。
首要的问题是队伍建设。人手太少了。3年前,食品生产监管职能从卫生部划归质检总局,从上到下没有给一个编制,就连总局机关,中编办也只批了3个正副司长的职位。难怪一线的同志叫苦不迭,现实明摆着:从总局到省、市、县局,全国专责食品生产监管的内设机构1200个、人员总共只有1400人,而他们面对的监管企业超过45万家,其中获证企业15万家,遍布城乡的小作坊多达30万个。每逢开展食品生产专项治理整顿,地方质检人向总局诉苦都带着自嘲:“一不给枪,二不给炮,单单只管吹响冲锋号。”而吴清海能直接调动指挥的嫡系子弟兵,则不足两个班,满打满算19人。难怪连新任总局局长王勇都到处呼吁:“赶快配人!”
“食品司将很快增设风险信息管理机构。”吴清海透露:“总局领导们已就此下定决心。”有了这个势头,相信地方各级局会有动作。
“但不能奢望增加太多的编制。”吴清海把强筋壮骨的法宝押在借用“外脑”上:“我们系统内外拥有100家国字号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还有基础很好的遍布食品行业的专家咨询队伍。组合得好,我们能借用的专家队伍人数超过4位数。”
一个整合质检系统食品及相关产品专家资源和技术力量,同时吸纳有关部委及民间智囊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在食品生产监管司的组织策划下,不日将宣告成立。
随着《食品安全法》实施期限的日益逼近,食品生产监管司迫在眉睫的急务是组织协调制订实施细则。座谈会从福州开到北京,专家们从制度层面到技术层面、从监管环节到协调环节,提出了一大堆具有深谋远虑的意见和建议,令吴清海精神为之一振,信心倍增。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万事开头难,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与记者漫步在京郊乡野,吴清海一双眸子久久专注于暮霭中五彩缤纷的晚霞,喃喃自语道:“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