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质检总局党组发布公开选拔两名副司局级干部的通知,其中一个职位就是食品生产监管司副司长。如此非常时期,报名参选食品生产监管司副司长,是需要一些勇气和胆量的。吴清海介绍说,总局机关及在京直属单位等,共计有20多人积极参与竞争,接受组织挑选。
“竞不竞争得上是一回事,敢不敢于参与竞争又是一回事。”吴清海满含深情:“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质检人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有这么多优秀同志敢于往食品安全监管这个‘火坑’里跳,咱站在油锅里还怕烫吗!”
阳刚男儿自有热血。吴清海的一腔真情温暖了一颗颗失意的心。
“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大有作为,就是八抬大轿请我也不会离开了!”
“人心是杆秤。只要咱倾心尽力,就是问责丢了乌纱帽也不丢人!”
“要想有地位,就得去作为;要让百姓说好,就得先干好。”
一场场座谈会下来,吴清海从那些熟悉的质检人闪耀着坚毅光芒的眸子里,看到了勇气与信心。
“要让老百姓吃得安全,你就甭想图安逸”
“中国老百姓在加工食品消费中完成了化学扫盲。”每每听到这句带有黑色幽默的流行讽语,吴清海内心便涌起一阵莫名的苦痛。
从苏丹红到孔雀石绿再到三聚氰胺,从红心鸭蛋到多宝鱼再到婴幼儿奶粉,造成的舆论反应、心理震荡与社会危害一次比一次强烈,质检行政机构也一次又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遭受痛楚。
尽管政府对食品安全实行的是一家协调、五龙治水的分段监管模式,但谁让你这个部门的脸上独独写着“质量”二字呢?食品出了质量安全事故,不找质检又找谁呀?这是体制使然,怪不得老百姓不明就理。
“现在的食品生产监管打的是‘化学战’,而不是‘常规战’。”每每联系到这个恰当的表述,吴清海总会想起一位专家介绍过:在人类已知的化学物质超过40万种的今天,受环境影响与制约的食品安全风险愈来愈大。
4月上旬,一种名为“高氯酸盐”的化学物质又令人关注地出现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尽管这次预警信号发自遥远的大洋彼岸,但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饱受三聚氰胺折磨的国人还是不由得再次绷紧了神经。据报告,美国市场上发现15个品牌的婴幼儿奶粉中含有火箭和导弹燃料中使用的高氯酸盐。而研究显示,高氯酸盐是一种强力甲状腺毒素,对胎儿和婴幼儿大脑发育可能造成干扰。
清明节获悉相关信息的当天,质检总局就在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反应,迅速与美方进行交涉,敦请其提供相应品牌、所用检验方法及向中国出口产品情况。与此同时,安排国内相关权威检测机构对部分国产品牌奶粉进行抽检,并向负责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的国家卫生部门及时进行了通报。
不用说,吴清海和他的部属们又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度过了几个难眠之夜。整个质检总局,从局长到相关司局的工作人员,都严阵以待,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这就是环境污染带来的严峻挑战。”吴清海解释说,高氯酸盐现身乳制品,绝非生产加工环节人为添加。如果说添加三聚氰胺还能虚假提高蛋白含量的话,那么添加高氯酸盐则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毫无商业价值。据专家介绍,目前奶粉中高氯酸盐的检出值也仅为ppb单位。与发布三聚氰胺使用的ppm单位相比,ppb只是ppm的1/1000。打个形象的比喻:1个ppm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满容量中的一粒水珠,1个ppb则仅相当于1000个标准游泳池满容量中的一粒水珠。所以,没有必要引起过度的心理恐慌。
不用说,吴清海与质检系统数不清的干部职工和技术人员的清明节假,又被“高氯酸盐”埋没了。
何止是一个清明节。自三鹿奶粉事件暴发,去年后4个月的所有节假日,全让“三聚氰胺”报销了;今年头3个月,被媒体炒作的食品安全信息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仅一个仿瓷餐具,短短4个月间就炒了两轮,掀起不小的波澜。
“舆论监督是好事情。”吴清海说,“只有包括传媒界在内的整个社会力量都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的行列中来,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和高压态势,违规违法生产行为和假冒伪劣食品才无处遁形。”
4月12日,央视中午播出了劣质仿瓷餐具的市场调查节目,质检总局下午就紧急部署了打击行动。“刚才之所以让你们坐了半个钟头的冷板凳,就是在处理这档子事。”吴清海解释说。
时隔一天,质检总局向全国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质监系统从即日起至5月中旬,对仿瓷餐具集中开展一次全国性的执法检查行动。随即,11个重点省区的质监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向劣质仿瓷餐具展开了全方位围剿行动。
“五加二,白加黑,已经成为整个质检系统的工作常态。”吴清海感叹:“在食品生产监管岗位上,要想保障老百姓吃得安全,你就甭想四平八稳地过安逸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