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安全的考场
流行性疾病在全球化的作用下,使一些国家内部的危机和灾难跨出了国界,成为地区性乃至全球性的危机。历史上的疫病流行主要通过海洋航线,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全球传播,但现在,可能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从一国扩散到另一国。由这次甲型H1N1疫情就能看出,在墨西哥、美国宣布发生疫情的两三天后,就有相距万里之遥的以色列和新西兰发现了疑似或确诊病例。甲型HIN1型流感已成为考验国际社会的严重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在有文字可以考证的人类历史中,流行性疾病一直是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面临的诸多威胁之一,而且常常威胁到整个社会的稳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疫病,其中有记录的死亡超过10万人的就有几十次。这些瘟疫甚至影响了种族的变迁、文明的兴衰,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公元前430年席卷古希腊的一场瘟疫,夺走了四分之一城邦居民和军人的生命,导致其作战能力大大下降,最终失去了称霸地区的机会。公元164~180年古罗马帝国的黑死病,导致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211~266年新一轮瘟疫的再度袭击,最终导致古罗马帝国走向衰亡。14世纪欧洲殖民者把传染病带到美洲,90%的美洲土著居民因此而死亡。到了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导致数千万人死亡,杀伤力大大超过战争本身。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评论称,甲型HIN1型流感在欧美的传播,已经跨越国界,不分国籍和种族,而病毒的威胁料将遍及公共卫生、经济、旅游、交通等各个领域,换言之,对抗流感的行动,不是一国一地的事,而是全球的共同任务。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场局部的疫病都有可能演化成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全球应对甲型HIN1型流感的战斗中,国际社会需要再次思考如何建立有效的全球危机应对和治理体系,以防范和应对流行性疾病所带来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部分香港特区和东南亚媒体认为,人类对抗病毒也必须打破疆界的藩篱,各国和各地区之间需要交换更多疫情数据,比较彼此的监控和预防措施,提供新的研究发现并商研共同对策等。
全球化的系统越复杂越有效率,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就越快,传染范围就越广。恐慌,以及不准确和不完整的信息传播可能使负面反馈循环出现,导致灾难加剧。“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则是考场。”这句在“非典”期间出版的《人类瘟疫报告》中的话语,对如何应对今天的疫情,仍有警示意义。
全球治理的再思考
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地区安全乃至全球安全的影响,使得各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开始关注“治理”的问题。从非传统安全的角度出发,“非典”和甲型H1N1型流感等流行性疾病,已经引起了人们对相关问题的重新思考。
全球化时代的疫情,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才能有效防治。国际合作包括双边与多边,内容涉及疫情通报、联合救助、联合科研等,其中人们比较关心的是疫苗的合作开发。疫苗是预防流感和减轻其流行后果的最重要手段,但人类至今未研制出一种可以有效预防各种流感的疫苗。
在全球化条件下,对流感的“治理”必然要跨出国界或越入国界,形成区域治理与全球治理。就区域治理而言,相关国家在解决流感问题时,可以寻求多种多样的合作和对话形式,应该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来解决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防止因各国各自应对危机而相互指责或引发争端。
面对危机,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也尤为重要。墨西哥流感暴发后,中国立即对墨西哥政府提供了5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并在国内采取医学观察等措施防止疫情流入中国境内。一开始,墨西哥方面表示不能理解中方采取医学隔离措施的做法,甚至指责中方“隔离墨公民”是“歧视”。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明确表示,中方理解墨方对其在华公民权益的关切,希望墨方从共同应对疫情的大局出发,对中方采取的必要措施给予充分理解,客观、冷静处理这一问题。有关措施并非针对墨西哥公民,没有歧视性,是纯粹的卫生检疫问题。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已经对中方的做法表示了首肯。许多媒体也认为,从墨西哥接回国的中国公民也将接受为期7天的医学隔离和观察,中国的做法符合国际惯例,是在为全人类和全球安全着想,是负责任大国的行为。(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