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猫耳朵”以外,其他四个样品基本符合黑木耳国家标准中有关泡发率为12%-13%的标准,即泡发之后重量因吸水增加到原来的12-13倍,“从木耳的正常属性来说,可以断定这四个样品加工过程中没有添加其他物质。”
韩省华说,黑木耳经过浸泡之后有粉末状沉淀物主要有两种情况,“木屑栽培法是目前大棚黑木耳比较普遍的一种栽培法,所以浸泡之后会有残渣的现象。当然也有可能添加了其他物质。”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应铁进说,用添加物来增加农产品的重量或者色泽比较普遍,但是用铅增加重量不太可行,“铅的成本很高,黑木耳增加那么点重量可能还不足以抵消铅的投入成本,同时铅具有很强的化学惰性,人体摄入过多很容易中毒,从这个角度来讲,经销商也不太敢那么做。”
沉淀物可能是面粉或硫酸镁
韩省华透露,在一些黑木耳产地,最普遍的做法是用白糖掺和面粉,或者用硫酸铜和硫酸镁来增加黑木耳的重量。
2003年,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曾曝光山东枣庄杏花村干货市场黑木耳造假,除了添加糖、淀粉、硫酸铜、硫酸镁等物质以增加重量外,为了让颜色更好看,还用墨汁进行浸染。
“像这个样品,最有可能是用白糖掺和面粉,或者硫酸美等物质。”韩省华指着“猫耳朵”说。
韩省华解释,采摘下来的新鲜黑木耳里层光滑、呈深褐色,外层是灰白的绒毛面。收干之后依然略带光泽,外层的灰白绒毛也更明显。但是没有浸泡的“猫耳朵”样品长相异常匀称,里外层都是没有光泽的黑色,色差不明显。而且用手掂相同大小的黑木耳,“猫耳朵”重量比其四个样品重一倍以上。用舌头舔一下“猫耳朵”的表面,很甜。
黑木耳中的确含铅元素
不过是从土壤中吸取的
今年3月份,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08年度浙江省食品安全状况报告》显示,根据抽检情况,黑木耳、香菇合格率偏低,浙江省药监局食品处的吕处长说,主要问题是重金属含量超标。
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的刘有训教授曾经对黑木耳进行过铅和镉等重金属的测定,发现黑木耳当中普遍含有铅和镉元素,“主要跟黑木耳的生长环境有关,如果土壤里含有丰富的铅和镉无素,黑木耳很容易吸附。”刘教授说,铅和镉都是重金属元素,含量超出一定的标准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不过浙江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专家徐丽红表示,目前黑木耳等干货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水分超标。因为很多干货没有包装,很容易受潮,水分达到一定的条件之后容易腐败和滋生细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