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心理援助需要持续进行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之后,约20%—40%的受灾人群会出现轻度的心理失调,这些人不需要特别的心理干预,他们的症状会在几天至几周内得到缓解。30%—50%的人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及时的心理干预和事后支持会使其症状得到缓解。而在灾后一年内,20%的人可能出现严重心理疾病,他们需要长期的心理干预。
唐山开滦精神卫生中心在唐山地震发生20周年时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813人中,有402人患有延迟性应激障碍,占22.1%。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曾表示,中国汶川大地震中受影响的民众中,多达10%的人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
有关唐山地震的统计显示,灾后20年后,受灾人群中发生的与心理、精神问题有关的数据,比全国其他地区平均要高出3倍。刘正奎告诉记者,“唐山大地震时没有条件进行心理援助,但现在,政府对灾后心理重建已经高度重视,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已经提出要把心理援助工作纳入灾后重建的体系中。”
据了解,地震发生后,心理所提出,心理援助工作需要持续20年。“震后5年之内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段,我们的专家在3到5年内不会离开灾区,因为这段时间抑郁症和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人群的比例仍然会达到10%以上,他们是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是重点辅导群体。”
亟待建立心理援助长效机制
《中国青年报》曾用“哄地来了,倏地走了”来描述灾区心理援助者的状态,称心理志愿者激情退去的速度快得和他们来时一样。
灾难发生后的初期,成百上千的心理援助队伍一腔热血来到灾区。但在地震过后半年左右,也就是灾后心理问题逐渐暴露,需要系统、持续的心理援助工作的时候,大部分心理援助者却由于缺乏组织、缺乏长期支持而离开了地震灾区。
据悉,在地震发生后,心理所就开始酝酿设立能在当地进行长期心理援助的工作站。根据国际上的做法,心理援助站的配备至少7人,包括:1名精神科医生,评估并诊断常见的精神疾病;2名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和个体危机干预;2名心理辅导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2名工作人员,负责站点的行政事务。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7个心理援助站,根据各个点受灾情况,每个站的人数从5人到30人不等。”刘正奎告诉记者。每个心理援助站每个月只有1万元的经费,站里人员连吃住都很勉强,志愿者的状况就更是艰难。据了解,心理所本来打算在灾区建立10个心理援助站,但由于资金、人员等限制,最后落成的站点缩减为7个。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朱永新提交了《关于设置国家级灾难心理援助中心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国家制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心理援助应急预案》,将其纳入国家的应急预案法律系统,从法律上保证灾后心理援助的有序和高效运行,并由国家统一部署设置国家级灾难心理援助中心。
“中国不仅需要发挥心理救援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措施中的作用,更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灾后心理救援长效机制。”刘正奎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