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川地震中,国家应急机制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大规模的心理援助工作也首次介入到地震援助中。
最近几十年,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原理和心理干预在救灾工作的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虽然我国已经重视心理援助在地震救灾中的作用,但是对此的研究不多,还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灾后心理援助模式。
为此,中国经济时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应急专家组成员张侃教授。
中国经济时报:在汶川地震爆发前,心理援助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而在地震爆发的当天,你们就给中央提出建议,要加倍注重灾区的心理援助,请问当时是怎样考虑的?
张侃:那时是十二号晚上,刚刚地震完,具体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只知道肯定很严重。因为我在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工作,知道我们国家有“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凡是重大灾害,启动一级的预案,总理要到达现场担任总指挥。大的灾难对受灾群众、救灾人员乃至全社会都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灾后心理援助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灾难援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就立即决定给中央写了《关于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工作的心理学建议》,提醒政府关注灾害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和社会问题。次日上午该建议迅速被中科院报送中办、国办,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心理援助的指导机构,中科院心理所是如何开展心理援助和心理重建工作的?
张侃:中科院心理所即按照灾后心理创伤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从科学院的定位和心理科学的原理出发,拟定了进行灾后心理援助5年的工作规划,有重点地解决适合中国国情和国民特点的灾后心理援助的科学问题、组织问题、实施方法等关键问题。
当前,灾后心理援助已从应急干预阶段转入常态化的持续干预阶段。心理所在为灾民进行个体心理干预和团体心理干预的同时,注重发挥种子和源头作用,通过针对灾区干部和骨干的心理培训,使其掌握心理援助的本领,培养了一大批心系当地的心理援助的队伍,并且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灾后心理援助规律,切实履行好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引领、示范作用。
第一,建立了心理援助工作站,为受灾群众实施持续有效的心理援助服务。在四川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心理所已先后在四川灾区设立了7个心理援助工作站——绵竹站、北川中学站、德阳人民医院站、绵阳站、什邡站和四川司法警院站,并成立了工作在灾区一线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成都 ,以协调、保障和管理各个心理援助站的工作。第二、培养和依靠当地力量,为心理援助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目前,心理所危机干预中心组织了上百次面向机关干部、安置点干部、村妇联干部、乡镇计生干部以及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和助人技巧培训。通过培训,一方面促进骨干人员心理康复、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为当地培养持久开展心理援助服务的潜在力量,达到“助人自助”、“授人以渔”的作用,促进灾区自我能力建设,将心理援助的种子全面辐射到各个领域。
中国经济时报:在这次地震的心理援助中,志愿者有很大的热情,但也存在组织缺乏等问题。请问在心理援助中政府与非政府机构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