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三年的漫长征途,“公立医院改革”终于被列为新医改近期重点改革目标之一。
耗时三年,公立医院改革在医改中的地位日渐突出,终于作为五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被坚定地写进了新医改政策。
被遗落的“重点”
2005年夏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了著名的“医改总体不成功”论,在涉及公立医院的部分,报告称:“政府拨给公立医院的事业费甚至不够支付水电费,绝大多数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不得不通过各种‘创收’活动来维持自己的运转。”公立医院几乎完全走进了市场化的歧路。
这一报告让卫生界集体哑然,也让新医改开始发酵。有专家向《中国医院院长》透露,在决策者最初对医改的设
计体系当中,公立医院改革尚未成为当务之急,对它的认识仅仅局限在“转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方面。
同年,社会接连发生了哈医大二院天价医药费、辽源医院大火和宿州眼球等负面事件,这一连串事件让因抗击“非典”而艰难建立起来的公立医院的良好形象遭受重创。
面对公立医院的信誉危机,政府部门仍然不愿意触及最敏感的公立医院改革,而是选择把行惠民医院作为重塑形象的速效良方,并在全国掀起一股设立惠民医院的热潮。
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尚未被决策层接受,只是在全国推行“医院管理年”活动,目光停留在“严格限制公立医院利用贷款和社会融资竞相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和兴建豪华医疗场所,控制大型医院投资规模”,“清理和规范公立医院开办的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和内容,对公立医院开办特需医疗服务要实行必要的调控和干预”等细节方面。
地方医改也尚未自立门户,大多包含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改革之列,比如上海、江苏无锡等地的管办分开试点。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决策部门先期把目光重点放在基础卫生制度方面,例如启动于2006年初的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是“医改总体不成功”论之后,国家推出的第一项重大卫生改革,属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范畴,除此之外,关于公共卫生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和保障机制等三方面基本卫生制度的改革思路也在酝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