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发为何越来越频繁
人类虽然战胜了天花、霍乱等传染病,但依然有新疾病不断出现。 近30年来,全球发现新的传染病达40多种,其中动物传给人的疾病似乎来势凶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卢金星研究员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由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之为动物源性传染病。这类传染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可以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方面找到原因。
传染源
生态平衡被破坏。卢金星介绍,近30年来,人类的一些社会、经济行为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促使病原体在致病性、抗原性、传播途径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导致一些病原体跨越物种屏障而感染人类。
饲养方式。集中圈养或工厂式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消毒不及时,都会导致动物传染病流行;现有兽用疫苗尚未覆盖已发现的传染病,更不用说新发现的,因此无法全面起到免疫保护作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促使耐药菌株产生,并借助食物得以扩散;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缺乏对动物计划免疫和病畜淘汰净化的监管机制等,都给了病毒传播的机会。
传播途径
传染病搭上了全球化、城市化等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便车”。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蔡皓东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说,人口密集、流动加快,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使得人类与致命病菌接触的机会大增。一个地区流行的传染病,可以通过飞机、火车等,在几小时内就跑到别的地区和国家。就拿猴痘病毒来说,以前只有非洲才有,后来随着动物买卖,美国也出现了这种病毒。
社会经济发展为传播虫媒、传染源提供了更好的生存和滋生条件。如农村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是造成农村肠道传染病与寄生虫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工业发展等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普遍变暖,为蚊虫等传播媒介和中间宿主提供了理想的滋生环境。
物流速度加快,则易于病畜、带菌(毒)肉类的扩散。蔡皓东指出,如今,很多食品都是集中包装供应,也可能造成病毒交叉传播,从而污染食物,引起传染病暴发。2007年3月美国发生的“毒菠菜”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易感人群
滥用抗生素、生活环境改变、生活工作压力大,都会使人体质变弱,导致免疫能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本版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唐珍、瞿晟采访撰写)
疫苗和病毒抢时间
当“猪流感”这个新名词正在全球各地迅速传播时,世界卫生组织(WHO)日内瓦总部的科学家们以及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正在日夜兼程地应对这场病毒所发起的全面战争。
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中心主任郭兮恒说,如今,病毒的变异速度越来越快,造成新的传染疾病流行周期也越来越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刘又宁介绍,理论上说,一种新疫苗的发明,首先要找到病毒样本,然后进行动物培养,经过至少一周产生免疫力,再到研制出疫苗,要用两个月,而大批量生产至少需要半年。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面对病毒的快速变异,世界各国对付病毒的疫苗研发和生产,治疗药物的储备和运用,也达到了最快速度。这一点从2006年肆虐的禽流感疫情可以体现出来。
2005年10月,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希腊等国先后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引起全球高度关注。当月,WHO就宣布,推荐达菲作为政府应对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储备用药。
2007年2月16日,WHO召开有关大流行性流感疫苗开发进展专家会议。此时距离2006年禽流感世界性大暴发,仅一年有余。在会上,来自10个国家的16个厂家正在研制预防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原型大流行性流感疫苗。英国最大的制药公司格兰素史克表示,一旦WHO宣布禽流感是人类疫情,他们能在4个月内生产出上百万支疫苗。因为在WHO的许可下,所有疫苗可缩短正常的新药安全测试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