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多年禁而不绝
在百度搜索网站,打入“莱克多巴胺”五个字,搜出来的第一条选项令人大吃一惊--河南百奥生物提供莱克多巴胺!
该公司竟敢大胆销售国家明令禁用的东西?点击进入,南方农村报记者才明白,原来它不过是提供莱克多巴胺检测试纸而已。
显然,这是个“聪明”的把戏,以出位的“标题党”方式吸引点击率。
把戏背后,隐藏着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莱克多巴胺禁而不绝,市场空间不小。
多位业内人士向南方农村报南方农村报记者分析,近年来,由于盐酸克仑特罗查得紧,风险高,一些有经验的养殖场选择了莱克多巴胺。
佛山养殖大户张先生称,据他了解,1997年前,盐酸克仑特罗的使用相当疯狂,很多饲料厂都在添加,当时实验出来的最佳标准是每吨饲料添加6.25克;1997年香港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后,莱克多巴胺才慢慢流行开来。一些饲料企业将之重新包装,并冠以高科技产品的美名。
而增城养殖大户李先生则透露,国家发布禁令之后,本地人较少使用,一些外省来粤的养殖户则喜欢用,“因为他们打一炮换一个地方,迅速赚一笔就走了,不怕检查。”
他同时认为,养殖户之所以选择使用禁药,都是现实逼的,“养猪利润稀薄,很容易亏钱,如果政府对这个产业多一点扶持,可能会好得多。否则,很难杜绝类似的东西。”
据了解,4月21日,当地生猪收购价为5.5元/斤,与养殖成本基本持平,养殖户辛辛苦苦养6个月的生猪赚不到一分钱。而正常情况下,一头商品猪的纯利润也不过一两百元。
而曾经的莱克多巴胺合成者阿华透露,使用莱克多巴胺之后,每头商品猪利润就增加100元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效益,全国可增加几十亿!”
据熟悉这个市场的人士介绍,目前全国主要有三家企业在生产莱克多巴胺,产量大概在30吨左右,基本可以满足全国养猪场使用。
让养殖户放开胆量使用莱克多巴胺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监管环节的缺失,尽管农业部明文规定将莱克多巴胺列为检测内容,但南方农村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检测机构的主要检测项目为盐酸克伦特罗,而对莱克多巴胺却鲜有检测。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南方农村报记者透露了另外一个更为可怕的内幕:为了躲避检测,一些科研院校的专家还研发了掩蔽剂,将之应用于莱克多巴胺。
研究:持之以恒
上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学术界开始研究莱克多巴胺,至今余热未消。其中,最热的属合成技术创新。
1997年,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陈代谟等人发明新型合成方法;2000年,香港理工大学陈新滋等改进了合成方法;2004年,中山大学一批科研人员再度发明新型合成方法。而到2006年,山东大学研究员王明刚还指导硕士生万刚做了莱克多巴胺合成研究,并有硕士论文问世……
南方农村报记者找到了中山大学药学院发明新合成方法的专家,他愿意谈谈,但要求匿名。他介绍,当年之所以研究这个东西,就是因为看到FDA允许使用,以为国内很快就能够放开,有很广泛的推广价值。“当时是作为一种技术储备来搞的。”针对于网上传说他拿到了专利批文,他透露,已经公示了,但最终批号未下来,“目前来看莱克多巴胺是无法解禁了”。
2002年7月,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的丁焕中等研究专家发表《营养重分配剂莱克多巴胺的药理作用和应用》一文,文中提到:“虽然盐酸莱克多巴胺能否在中国批准生产和使用仍需大量试验验证和相当一段时间,但同盐酸克伦特罗相比莱克多巴胺选择性地作用于β2受体,无毒副作用,且在动物体内代谢迅速,无需休药期,而克伦特罗已在全世界范围内禁止作为促生长和营养重分配剂用于食品动物,故作为促生长和营养重分配剂,莱克多巴胺在养猪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月19日,南方农村报记者就此咨询丁焕中教授,他的观点与当年似已有较大差异。他说自己从未研究莱克多巴胺这个东西,当年也仅仅是把国外的研究进展介绍进来。他认为,应该谨慎地对待莱克多巴胺,“国外允许用,不代表我们就能用。当年的数据都是国外公司做的,很可能出于它的利益考虑。农业部近一两年内会重新做实验,用我们自己的数据说话,对这个东西有新的结论”。
在采访过程中,南方农村报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专家一听咨询莱克多巴胺就推辞。这与谈论盐酸克仑特罗时的情形大相径庭。有学术界的人称:“莱克多巴胺是否允许使用一直存在学术争议,农业部内部也有两种不同意见。有些专家甚至自己就搞这个东西在推广,在现行法规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情况下,出来说话比较敏感。”
出口:一种理论可能?
在网上,可以找到大把公司宣称自己拥有莱克多巴胺,并称主要做出口业务,希望搞出口贸易的客户跟他们联系。在美国等地允许添加的情况下,这样的外贸生意听起来似乎应当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