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为武侠+夺宝;题材为客栈+斗法;背景为明史+乱世;风格为喜剧+悬疑”,打着“向香港经典武侠电影致敬”旗号的《追影》已于不久前“全宇宙公映”。《追影》不但“克隆”了众多香港经典武侠桥段,还缔造了庞大的“明星脸大集会”阵容。电影共集合了18位明星脸,5位“周杰伦”、5位“刘德华”、3位“成龙”,还有“任贤齐”、“谢霆锋”等多位“大明星”。
《追影》上映后,“山寨”狂潮席卷全国,而近期一段“四大天王”合唱的《我们还有当年情》在网络上的迅速蹿红,更使“山寨明星”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山寨明星”从何而来
“山寨明星”其实早已存在,以往影视作品中的特型演员、模仿秀、替身等,都带有“山寨”的痕迹。而真正将其称为“山寨明星”,则是因“山寨产品”而起。“山寨明星”伴随着“山寨产品”广为人知,并催生出来一种“山寨文化”现象。
“山寨明星”的表象形式是模仿、学习、借鉴、塑造,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声像者”、“貌像者”和“声音、外貌兼备者”三部分;从表现内容上可分为:表演作品中的特型演员、模仿秀、替身以及商业形象代言人等。
社会学家艾君将“山寨明星”定义为:那些由某个组织或者群体因为某种市场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策划、塑造,利用模仿社会上已有的名人、明星等手段,策划打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社会认可度的某名人的替身、模仿秀、特型演员,或者模仿某名人、明星为某种商业需求作为形象代言者。
表面上看,“山寨明星”是一种娱乐形式,本身没有反映出商业价值,但“山寨明星”的策划者或组织者却常常带有商业目的。通过打造出自己的模仿秀以吸引大众的眼球,创造出商业价值。
“山寨明星”整容惹争议
《我们还有当年情》MV中模仿张学友演唱的“山寨明星”叫一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为了使自己的模仿更接近张学友,除了在神态、动作、唱腔之外还通过整形在外型上贴近张学友。
据艾君介绍,在娱乐圈整容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一些特型演员为了表演得更像,从事一些必要的整容已成为一种众所周知的演艺圈现象。而因为他们大多数本身就是演艺圈的人,从事着看起来似乎非市场性的商业活动。所以往往被人们所包容、所理解、所忽视。
对于“山寨明星”,人们显然没有像对待明星那样多一份宽容,在某贴吧的帖子“一戈整容成学友,有几分像?”的回复中,有网友称:“就算整到‘形’像又怎样,‘形’像‘神’也不像呀?‘神’是永远也整不了的……”.对于前后态度的反差,艾君表示:这是因为“山寨明星”整容模仿的本身就是演艺圈的明星,他们整容的目的似乎是商业利益的表演从而引起怀疑。对于“山寨明星”整容风气的流行,艾君说:“实际上这是改革开放后所流行于社会上追星族现象的发展和延伸。追星族的火爆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这种盲目崇拜明星的现象,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的增多、学识的提高而失去一些热量。”
脱离“山寨”做回自己
与一戈为追求模仿得更像张学友选择整容相反,《追影》中的“山寨刘德华”贺刚则选择了脱离明星的影子,努力做回自己。
贺刚进入演艺圈也缘于模仿秀。2005年贺刚参加了“梅艳芳菲”大型模仿秀,模仿刘德华,一举成为全国总冠军,并获最佳模仿奖和最佳人气奖。正是这个机缘,使贺刚有机会在《梅艳芳菲》中扮演刘家华(原型刘德华),由此踏入了演艺圈。
《梅艳芳菲》之后,贺刚接了一些广告代言,演艺事业发展得很顺利。而此时的他却在反思,现在自己所拥有的都因自己的长相酷似刘德华,自己只是活在刘德华光环下的影子。于是贺刚决定“摆脱模仿,放弃深圳的一切,去北京闯荡,重新开始”.
获得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参演《金婚》中的“小夏老师”让贺刚找到了自己。此后,贺刚参演了多部电影、电视剧,像《妈妈为我嫁》、《鸳鸯河》等都取得很好的收视成绩。贺刚说:“现在事业走得很稳,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每部戏都是不错的合作班底,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每一部戏都有成长进步,这样会更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