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趋紧。为给用人单位留下最理想的第一印象,不少大学毕业生不惜花费重金整容,拼将接受“温柔一刀”,大有就业未至、长相先行的趋势。近日,笔者在郊区县采访时,就看到几个农家大学生也来赶趟,在就业之前先接受整容手术。
“先整明星脸,再找好工作”被不少大学生奉为成功就业的秘笈。这种“拼长相”的求职之风,不仅无助于毕业生就业,反而加重了这些农村大学生家庭的负担。须知,就业路上能力才是硬道理。
就业拼长相有其社会根源。在人才招聘会上,类似“我们的人才需求是:靓丽、帅气的酷哥美女”的雷人标语不断出现,似乎帅哥美女就是生产力。实则不尽然,《三国演义》中,曹操因以貌取人看不起张松,痛失四川;刘备犯了同样的错误,险些失去庞统这样的“高才生”.在现实生活中,“丑女无敌”之事也是屡见不鲜。
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之际,若仍坚持以貌取人,则不仅不能彰显社会平等,而且还会让一些用人单位错失良才。我国《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得因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更没有就相貌美丑等作出细则要求。法律有明文规定,这种相貌就业歧视却为何屡禁不止,甚至成蔓延之势?一方面,说明法律还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以貌取人”加以专门解释与规定。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社会监督,再加之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造成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的现实,大打“帅哥美女”牌,严重挫伤相貌平平者的就业积极性。
以貌取人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容易造成一种“重表不重里”的风气,进而影响到人们对劳动者能力要素的不当追求。相貌好者沾沾自喜,相貌不好者则怨天尤人,甚至恨爹恨娘。求职的路上,他们更多的是着力于“外貌”的改观,而不注意内在能力的提高。结果是火了整形外科,而毁了人们求上进的心。这种“以貌取人”的副产品,对于个人的前程和社会的未来,无论如何都是弊大于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