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五,全球天灾频发催生安全观嬗变与安全战略转型。自然灾害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加速而有加剧之势。不宜将天灾笼统以“非传统安全”加以对待,因其“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应将自然灾害尤其是跨国天灾单列为一类安全挑战,并以更加全面的安全与军事战略予以应对。例如,美国新版《四年防务评估》便将“气候变化”作为影响国防安全的重要“变量”,俄罗斯《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也高度重视防范各类天灾。而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不断与时俱进,已明确将“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与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作为新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官兵在各种抢险救灾中更是身体力行,一贯冲锋在前。
其六,应对天灾将影响到各国的国际形象与国际声誉。应对得好,处置得力得当,既可对内赢取民心,又能对外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得到国际理解与赞赏,从而增强一国的软实力、亲和力、感染力。在中国青海玉树地震发生之后,中国领导人当机立断,随即调整外交行程,全力以赴抢险救灾,彰显中国执政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与“以人为本”的崇高风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就中国而言,天灾多发乃基本国情,对此应一分为二,辩证对待:一方面,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严峻挑战与重大制约因素,对中国多灾多难的国情要始终清醒与心中有数,切忌对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盲目乐观,务必提高警惕,防范未然;另一方面,“生于忧患”、“多难兴邦”,面对灾难,未雨绸缪、主动预防,积极抗灾、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历来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更赋予当代中国无比强大的抗灾能力与制度优势。
面对严峻多发的自然灾害,各国应进一步捐弃前嫌与通力合作,中国将兼顾内外责任,在抗灾救灾国际合作中不断发挥作为发展中大国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