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 7.1级地震。一瞬间,玉树成为一片废墟,成千上万的生命从这一刻起等待救援。
灾情就是命令!空军第一时间拉开空中大救援帷幕。
与时间赛跑
时间就是生命!在外出差的中央军委委员、空军司令员许其亮,空军政委邓昌友在得知发生地震消息的第一时间对救灾工作做出了部署。空军指挥机构迅即启动应急指挥机制,制定专项救灾行动方案,向部队下达抗震救灾任务。
一场 与时间赛跑的空军大救援行动拉开帷幕。
4月14日13时13分:空军第一架伊尔—76运输机紧急起飞。
13时21分:第二架伊尔—76运输机紧急起飞。
13时27分:第三架伊尔—76运输机紧急起飞。
前两架飞机从湖北当阳前往北京南苑机场空运中国国家地震救援队人员和物资。第三架飞机从湖北当阳飞赴成都,空运100名地矿勘测队人员和设备前往青海玉树巴塘机场。与此同时,空军积极与民航协调,开辟了西宁、中川、咸阳、成都等机场直飞玉树的空中通道,并24小时开放与救灾有关的所有军用机场。与空运任务有关的通信、导航、雷达和气象保障工作均到位。空军运输机部队、空降兵部队和机场工程部队也在不到30分钟的时间里,做好了出动准备。
玉树巴塘机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之一,海拔高度近4000米,目前空军只有伊尔—76飞机具备这种条件下的起降能力。根据任务要求,调整出8架伊尔—76飞机,及时用于抗震救灾。
机场—飞机—航线,通往玉树灾区的空中生命线被快速打通。从空军指挥部下达任务到第一架飞机起飞的时间,只有13分钟。
一道道指令从指挥部发出,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所有任务部队迅速展开救援行动。空军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紧张气氛始终紧绷着。空中生命线
当夕阳西斜,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从前方传来:玉树巴塘机场没有夜航灯光设备,不具备夜间开放条件。这个机场是灾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空中通道。
这是考验空军应急保障能力的时候。保住这条空中生命线,就是保住千万同胞的生命。空军抗震救灾指挥部果断启动了紧急运航机制。从成都军区空军某场站紧急调派了1套灯光布设车赶往巴塘机场。15日一早,空军又分别从当阳和南苑机场调集2套应急助航灯光系统运往玉树。这些设备安装后,玉树巴塘机场的夜间使用条件大幅改善。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航空管制部门发出警告:玉树巴塘机场附近空域存在雷达盲区,易发生飞机相撞的危险。巴塘机场是去年8月1日才通航的一个小型机场,平时每周只有 3次航班,空情较少。如今,抗震救灾的紧急形势下,每天都有几十个架次的飞机频繁起降。空域中的雷达盲区就是空中交通指挥的盲点,尤其在夜间,这片空域极有可能就是飞机相撞事故的发生地。
隐患在,安全就没有保证。空中生命线受到严重威胁。空军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向雷达某团发号施令:迅速组成机动雷达分队,担负雷达情报补盲任务。4月15日凌晨4时,刚刚领受任务的空军雷达某团,迅速派遣由18名官兵组成的机动雷达分队,连夜奔赴青海省玛多县。他们连续15小时25分紧急行军,行程近700公里,于当日20时25分,抵达指定地点。21时,雷达战地展开完毕,开始担负空情保障任务。
玉树巴塘机场位于山谷之中,风很大,空中气流非常不稳定,飞行员操纵飞机困难。机场跑道只有3800米长,由于空气稀薄、阻力小,飞机降落速度与平原机场相比要快上60—70公里/小时。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要面对飞机降落速度快、飞机跑道较短、飞行条件复杂等难题,要求飞行员操作非常的准确细致,容不得出半点差错。尤其是在夜间航行中,空军紧急为玉树巴塘机场架设的应急助航灯光系统相对简陋,对飞行员的操纵技术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空军航空兵某团的飞行员们,就是在这种艰难复杂的飞行条件下,开创了空军运输机部队首次在高原开展夜航的新记录。
救灾任务飞行如同作战,与平时飞行训练中的“下达任务—任务准备—执行任务”的模式完全不同,往往是装好物资或人员后,甚至是先起飞后,才会接受到具体的飞行指令。这些,对飞行人员的技术、毅力、信心、经验都提出了极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