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 (白雪蕾)28岁的郝南是北京大学医院的医生,同时也是“地震援助信息组信息群”——一个自汶川地震后建立至今的QQ信息平台的创建人。玉树地震后,他第一时间整合群内资源,发动汶川地震志愿者团队中保留下来的联系人。
每天都会有大量信息在这个群里汇集,包括玉树灾区的需求、各地网友的捐助意向、热心人提供的运输信息等。在经核实后,郝南用清晰规范的简报形式进行发布。
“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交流信息,第一时间了解灾区救援需要,并利用各自优势,商议对策,协调救助行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志愿活动更加科学。”郝南的感慨源于他在汶川地震时的志愿经历。
2008年5月20日,汶川地震后的第8天,郝南抵达灾区。但不久后他发现满腔热情和带去的救援物资并不能有效帮助灾民,很多志愿者不知道去哪里服务,不了解物资运输问题、志愿者个人安全问题等。
“灾区急需妇女用品、儿童用品等,比如婴儿奶粉就十分匮乏,这些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相反,大量的旧衣物因为网友的倡议显得过剩堆积。”这引起郝南的深刻反思:“如何建立一个平衡科学的信息平台才是当务之急。” 有了经验的郝南在玉树地震后平均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由于白天要上班,他干脆把所有事情都搬到办公室里解决,“每天两小时的交通对我简直就是一种浪费,这个时间可能能联系到更多的资源救助者。”
为了提高信息的发布效率,郝南还在北大招募了6名同学,并培训他们如何准确、及时地协调和发布信息。
在郝南建立的“地震援助信息组信息群”中,有许多不同的志愿组织。成立于2003的民间志愿者团队——蓝天救援队就是亲临前线的救援队伍,这是群里可靠的一线信息源。
“现紧急救援阶段物资比较充足,呼吁社会各界不再捐助此类物资,转向其他生活物品、文教用品物资捐赠。”这是4月21日16时45分蓝天救援队通过微博发出的一条信息。
在整个玉树地震救援期间,蓝天救援队的微博一直在对全队情况进行直播。每天,前线物资需求、救援进程、天气变化等各种情况都会在微博上发布并被各地热心的网友转发。
“由于经历过汶川地震救援,震后还接受过一系列救援培训,在到达玉树后我们立即投入救援状态中。”蓝天救援队队长远山说。
微博在这次救援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远山表示,很多信息如帮助孤儿寻找家人,哪里需要藏语翻译者等都通过微博得以传播,利用集体智慧,大大提高了救援的科学性。“这点在汶川地震时是没有的。”
微博强大的传播力也让蓝天大本营成为全国志愿者的培训营地之一,蓝天会对奔赴灾区一线的个人志愿者进行整合和简单的培训。
“地震援助信息组信息群”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力量是心理援助,从事精神病康复治疗的霍磊是群里公认的心理救援主要联络人。 “通过网络和联系学校,我们招到了西南民族大学的30名藏族学生,马上将进行心理培训。”4月14日玉树地震之后,作为成都市阳光成长志愿联盟的负责人霍磊一刻也没闲着,“救援阶段到了后期,精神层面的援助变得越来越重要”。
考虑到玉树地区民族和语言的特殊性,霍磊这次主要征集藏族学生作为培训对象,让他们在掌握系统的救援技能后,利用自身语言和心理优势对灾民进行心理辅导。
2008年,霍磊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灾后心理康复基地成员的身份奔赴一线进行心理救援。“在持久的重建工作中,心理救援只是起点,最终都要回归到社区救援中,教会他们自我救助才是最为根本的。”他表示,如何发掘救助资源,如何申请教育和创业基金,这些都作为新的尝试传授给灾民。
霍磊说,随着志愿者之间的交流愈加充分,民间志愿者团队将朝着系统化和理性化迈进。
从汶川到玉树,中国民间志愿者在成长。据推测,汶川大地震中的志愿者超过千万人,其中,超过5万名志愿者在此后一段时间依然留在灾区服务;而玉树地震后,志愿者们以更加理性、成熟的态度和科学、高效的方式,投入新一轮救助。
郝南、远山、霍磊,只是中国民间志愿者队伍中的小小缩影,却在不同的领域书写着民间志愿者的成长历程,见证着民间力量参与公共事件的力度。
郝南表示,进一步完善志愿者救灾的应对和反馈机制是他持续努力的方向。
“每一次灾难后,面对在生死边境线上岌岌可危的生命,如何更加快捷更加完善地救助他们,是志愿者应该审视和思考的。”说到“生命”这一字眼时,他不自觉地抬高了一个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