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中,肿瘤疾病逐渐变成了常见病。虽然这个“恶魔”仍严重地威胁着国人的健康,但经过中国医生的殊死搏斗,它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值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本栏目将邀请30位国内一线专家,讲述他们抗癌的心路历程和这一路走来的心得感悟。
很多人都觉得肿瘤是现代文明送给人们的“梦魇”,其实并非如此。肿瘤的历史甚至于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久,在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恐龙遗骨上可以看到肿瘤的病变。埃及木乃伊曾患骨肿瘤和膀胱癌;而我国则早在周代就有了关于肿瘤的记载,并有了专治该病的“疡医”。只不过在那个年代,肿瘤病人非常罕见。
可到了上世纪,特别是近五六十年来,肿瘤发病率却节节攀升,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一顽症。因此,也正是在这60年,人类和肿瘤的“大决战”才变得日渐激烈。
肿瘤大战日渐升温
癌症发病率的飞速增长是让这场大战升温的最直接元素。上世纪60年代前,癌症在居民的死亡原因中还远在十名以外;到了1964年,却上升至第五位;而2006年后,更是连续三年稳居榜首。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很多:一是卫生条件改善,急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使得慢性病凸显,二是诊断率提高,三是人均寿命延长;四是环境污染,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吸烟酗酒等致癌诱因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所以,远离致癌因素是防癌的第一任务;其次是每年体检;三是及时治疗“癌前病变”;四是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
广认识、早发现、重预防
中国老百姓对肿瘤的第一印象,多来自于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这部风靡一时的电视剧让人们哀叹,在强大的癌症病魔面前,即使是人间最伟大的爱情和亲情都会败下阵来,而死亡才是癌症患者的唯一归宿。
但事实上,这样的悲剧在今天已不再是必然。早诊率的不断增高,越来越先进的治疗技术让人类在这场白热化的战斗中逐渐掌握了主动权,“癌症是不治之症”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观念。
如果说在医疗水平落后的时代,肿瘤很难早发现,病人往往稀里糊涂就死掉了,那么现在由于癌症筛查工作的推行、诊断技术的进步,癌症已经完全可以预防、治愈。我们医院很多患乳腺癌的员工,得病几十年了还能好好活着。这得益于她们对于癌症警醒的认识,能够早期发现、规范治疗,使治愈率甚至达到了80%,即使做不到那么完美,50%的治愈率也完全可以达到。
取得这样突出的成果少不了中国医生的付出。建国后,我以及很多同道参加了在癌症高发地区的现场研究,如河南林县的食管癌、云南锡矿的肺癌、江苏启东肝癌、广东鼻咽癌等研究。工作很艰苦,却取得了连世界同行都为之振奋的结果。之后,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预防,部分癌症的发病率果然出现下降,这些都是我国对世界肿瘤学做出的贡献。
从一刀切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此外,治疗方法的日益丰富让病人患癌后也能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建国前,中国还没有专科肿瘤医院。1933年从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中分出来的肿瘤组,再加上上海中比镭锭医院从事放疗的几十张床,这就是中国最早肿瘤治疗专业力量的全部家当。在1958年前,内科治疗肿瘤更像是海市蜃楼,化疗药加在一起也不过只有4种。
但现在,综合治疗肿瘤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病人再不是来了拉一刀子就完事。化疗、放疗、靶向治疗都可以发挥大作用,治肿瘤不再是“一刀切”。同时,半个世纪前,治疗效果较好的是比较局限、分化较好、较少转移的癌症,如皮肤癌、宫颈癌等。但这50年来,取得重大突破的恰恰是原来特别难治的,全身性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如淋巴瘤、绒癌等。这些对化疗敏感,靶向治疗、基因治疗能够发挥一技之长的肿瘤也迎来了治愈的曙光甚至被彻底攻克。
另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分子靶向治疗和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结合。中医有“辨证论治”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论,只是我们辨的不是寒热虚实,而是基因突变、受体和关键的酶。殊途同归,针对不同病人设置不同的治疗方案,才是赢得这场攻坚战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