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岁的老人何某因摔跤导致盆骨骨折而被送入医院骨科手术治疗,后出院在家休养。眼看一个多月过去了,病情应该有所好转,但何某仍然感觉浑身骨头痛,而且痛得愈来愈厉害。以为手术做得不好的何某到第二医院检查后发现,“元凶”竟是多发性骨髓瘤。
大约两年前,何某发现腰背部酸痛,开始时酸痛只在干活时才会出现,休息以后就消失。以为是疲劳的缘故,何某并没当回事。但是近来,特别是摔倒骨折后症状逐渐加重,何某经常感觉到莫名酸痛一阵阵袭来,经常痛得直不起身子。
几经转院后,何某来到绍兴第二医院血液科陈岳华主任处。影像学检查显示,何某多处骨头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的圆形、类圆形的“黑洞”。综合各项检查,患者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它也是引起何某骨折的‘元凶’。”陈主任说:因为骨髓瘤细胞会侵害骨头,就像白蚁蛀木头一样,把骨头蛀空,特别是椎骨、盆骨、颅骨、肋骨,这些骨头特别容易受到侵害,骨头蛀空后,就特别容易引起骨折。
针对特殊病例,陈岳华主任参考国内外资料后,精心设计了治疗方案。经过一系列治疗后,何某腰背部疼痛完全消失,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活动。近日,前来陈主任处复查的何某脸色红润,行动自如,一点看不出曾生过一场大病。
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起源于骨髓造血系统的血液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是继非霍奇金淋巴瘤之后血液系统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病率逐渐上升。
骨髓瘤是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由于骨髓中有大量的异常浆细胞增殖,引起溶骨性破坏,又因血清中出现大量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尿中出现本周氏蛋白,引起肾功能的损害,贫血、免疫功能异常。其起病徐缓,早期可数月至数年无症状。
临床症状繁多,常见贫血、骨痛、低热、出血、感染、肾功能不全,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髓组织浸润、M球蛋白比例异常增高,从而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反复感染、出血、高粘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
发病年龄多见于40~70岁的中年和老年,以50~60岁之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占血液肿瘤的10% 。本病的自然病程为0.5~1年,经治疗后生存期明显延长,可以长期“带瘤生存”或者长期无病生存(完全缓解)。
其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的病因有电离辐射、接触工业或农业毒物,与慢性感染、慢性抗原刺激有关,还可能与遗传有关,以及与IL-6等细胞因子有关。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幸存者中,骨髓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有增加。本病可发生于慢性骨髓炎、肾盂肾炎、结核病、慢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上,因为长期慢性感染可表现为淋巴-网状系统增生,自身免疫反应及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什么情况下需考虑是否患有多发性骨髓瘤?
当对中老年患者出现以下临床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表现时应考虑是否存在本病:
1、骨骼破坏症状:持续不可解释的背痛伴体重减轻和骨质疏松(尤其是男性和经前妇女),以及脊髓/神经根压迫的症状。
2、免疫力和/或骨髓功能的下降:反复或持续的细菌感染,典型的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
3、持续血沉或血黏度增高。
4、肾功能损害:出现泡沫尿,尿常规示尿蛋白阳性,肾功能检查发现尿素、肌酐等增高。
5、高钙血症。
诊断骨髓瘤需进行哪些检查?
考虑为骨髓瘤的患者首先应当进行下列各项化验、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血清尿素氮(BUN)、肌酐及电解质,血清钙和白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血清蛋白电泳(SPEP)及免疫固定电泳,β2微球蛋白 (β2-M),血沉和血黏度,游离轻链检测 (FLC),骨骼标准X-线成像,尤其是椎骨。其中,M蛋白鉴定、骨髓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为诊断必备。
除此之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脊髓压迫;计算机断层扫描 (CT)检查有助于显示髓外病变;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 (CRP)及β2微球蛋白 (β2-M)在血清及尿中的含量可反映肿瘤的负荷,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有助于判断病变的范围;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决定是否需要进行EPO治疗。骨髓穿刺活检及克隆研究和骨髓标本细胞遗传学研究对MM也有一定的意义。可根据需要选择上述检查手段,但上述这些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