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又将来临,饮料市场的激战也一触即发。去年夏天,所谓的“功能饮料”可说是大出风头,“健康”、“功能”、“补充维生素”等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在抢着“尝鲜”的同时更让生产厂家赚足了银子。然而,究竟什么是功能饮料,功能饮料消费存在哪些误区?恐怕时至今日也没有几个消费者能够说得清楚。
“功能饮料”谁说得清 市场上销售要有资质证书
所谓功能饮料是指在饮料中加入一定的功能因子,使其在解渴的同时具有调节肌体功能、增强免疫力等保健作用的软饮料。国际饮料行业协会将功能型饮料视为带有保健作用的饮料。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出奇制胜,商家们绞尽脑汁纷纷打出了“功能饮料”这张牌,于是乎一系列品牌的维生素饮料、营养素饮料、电解质饮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内各类超市、商场及街边小店。然而,让很多消费者搞不懂的是,这些饮料是“功能饮料”吗?为此,笔者走访了有关人士。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软饮料分类标准》中并没有“功能性饮料”这一称谓,只有“特殊用途饮料”的提法。国内的一些专家认为,功能饮料应该与功能食品(即保健食品)一样属于保健品,只不过是以饮料的形式出现,但同样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格的功能试验并要获得相应的资质证书。换句话说,功能饮料在市场上销售是要有“身份证”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从事饮料研究的廖博士认为,功能性饮料其实有别于普通饮料,是适合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条件下饮用的。消费者选择时一定要慎重,要根据个人特点、身体状况,或对某一成分的需求状况而定。
饮料市场:迷雾重重玩概念 “营养饮料”≠“功能饮料”
那么,对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加入了“这素”、“那素”的各种饮料来说,是否就算是“功能饮料”了呢?天津医科大学卫生学院营养系教授王笃圣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饮料中加入营养素可称作营养强化饮料,但并不一定就属于功能饮料。他说,从严格意义上讲,功能饮料是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功能试验并要获得相应的资质证书。换句话说,只有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才能称为功能饮料。如此,目前市场上一些商家炒作的“功能饮料”实际上只能算是“营养饮料”而并非真正的功能饮料,商家不过是玩了一把概念而已。而作为普通消费者来说,又如何分辨出功能饮料呢?对此,王教授介绍,其实识别功能饮料也不是没有办法,真正的功能饮料在包装上都有明显标志,即“身份证”。其图案类似草帽形状,上面写有“保健食品”字样,并有“卫食健字”的批准文号。按照专家所教,笔者走访了市内的一些超市。在饮料专区,笔者仔细地观察了几种市场上被炒作的“功能饮料”,但在包装上印有上述标志的仅发现了一种饮料(红牛)。真正有“身份证”的功能饮料在市场上并不多见。
消费者:迷迷惘惘走误区 补营养不提倡靠饮料
从所谓的“功能饮料”的兴起到热销,消费者对它的认知有多少呢?对于商家宣传的“功能饮料”神奇的添加物,消费者真的了解吗?零点研究咨询公司为本报提供了一份2004年12月最新发布的《2004年城市消费者功能饮料消费现状及品牌评价研究报告》,调查显示,很多消费者认为自己饮用“功能饮料”的最突出目的是“解渴”,以解渴为目的的消费者占了80.8%。这表明消费者对这些饮料的概念和特性并不非常明确,首先他们已将加入营养素、维生素等元素的饮料视为了“功能饮料”;其次,他们只是把这些饮料当做一种普通饮料来消费,大部分人是渴的时候随时就买来喝的感觉消费;除“解渴”外,消费者也存在通过喝饮料来补充营养、恢复体力的心理。对此,京津两地的营养学专家认为:“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更提倡从膳食中摄取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而不是从饮料中获取。其实,蔬菜、谷类和水果便是最好的营养来源。”应该引起消费者注意的是,市场上销售的那些加入了各种元素的“营养饮料”由于没有相关标准的制约,其功效还有待于研究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