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节日市场迎来了采购高峰。在各大超市,记者看到,“小站稻”依然是市民购买大米的首选。可面对各种打着“小站稻”旗号的大米,市民不禁感到疑惑:“小站稻”的牌子越来越多,哪个才是真正的“小站稻”呢?
真正“小站稻” 晶莹剔透满口留香
据了解,“小站稻”最鼎盛的时期是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小站地区的农民用小虾米、螃蟹壳、粮食作物等作为有机肥料,利用黄河水灌溉,在种植过程中,打药的次数及用量相对较少,再加上种植环境良好,水源污染少,产出的稻米颗颗透亮、粒粒圆润、米形整齐、碎米少。
真正的“小站稻”,蒸出的熟米晶莹剔透,闪闪发亮,好像在上面涂了一层油,远远就能闻到一股稻香味儿。吃到嘴里,绵软香甜,耐嚼筋道,满口留香。
纯正“小站稻” 仅占津产大米10%
在上世纪50年代,天津市民所吃的稻米基本上都是“小站稻”,当时小站地区的稻田共有150多万亩。而目前,全市所有稻田总数只有25万亩,产出大米仅2亿斤左右,只占本市大米市场的10%,其余90%的大米都是从东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引进的。
据市水稻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真正的“小站稻”占津产大米的10%,只有两三千亩,产出的大米最多仅供天津市民吃一顿饭。如今,市场上销售的“小站稻”,大多是天津周边地区,如汉沽、宁河、宝坻等地所产的稻米。
专家观点:买米别看牌子看质量
“几十年了,我们家一直吃‘小站稻’,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吃不出原来的味儿了!”市民刘大娘告诉记者,尽管如今的“小站稻”口感不如从前,但她和家人买米还是首选“小站稻”。
水稻研究专家认为,很多市民之所以购买“小站稻”,其实是源于一种文化情结。早在1999年,津南区农业局就对“小站稻”申请了商标保护,根据《商标法》规定,凡是符合要求的津产稻米都可以与相关部门签合同,使用“小站稻”这个牌子。还有一些米厂在得到“小站稻”的使用权后,将其用在了外地购进的大米上。
专家表示,随着环境、土壤、技术的改良以及小站地区稻田面积不断萎缩,传统意义上的“小站稻”已经寥寥无几。但从营养价值上来说,现在的“小站稻”和传统“小站稻”是没有区别的,口感和味道也相差无几。而且如今的“小站稻”从选种到种植技术,都比传统“小站稻”先进。因此,市民在购买稻米时更应注重质量安全,而不是品牌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