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和肿瘤细胞是临床上难以对付的“敌人”,干扰素作为抗病毒与抗肿瘤药物,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在治疗的同时,注射干扰素带给患者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大约有20%的人因忍受不了副作用,而中途放弃治疗。
张大妈近来总是浑身无力,吃饭也不香,去医院通过一系列的检查,确诊为乙型肝炎。她不知听谁说得了肝炎就得用干扰素,认为这是目前治疗肝炎最好的药物,所以大夫开的保肝药她一概拒绝。
是药三分毒,这个道理恐怕谁都清楚,干扰素也不例外。
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目前临床用于各种病毒感染(尤其是乙型和丙型肝炎)性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病等的治疗。
由于干扰素的治疗量和中毒量很接近,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很容易引发不良反应,虽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大。
一般不良反应
干扰素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综合征。表现有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肉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与给药途径和用药剂量无关,多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出现,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流感样综合征可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加而在体内产生耐受性或消失。
严重不良反应
精神、神经症状 患者用药后可出现疲劳、乏力,嗜唾、情感淡漠、易激惹、癫痫发作,抑郁(有的人甚至有自杀倾向)等。
内分泌、代谢紊乱 长期用药者易发生甲状腺功能障碍;另外还可引起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甘油三酯升高、尿糖升高,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
造血系统改变 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通常发生在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再用药,白细胞可恢复正常。长期应用干扰素可引起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肝、肾损害 干扰素诱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可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这时患者病情恶化,化验血清转氨酶、γ球蛋白水平升高,自身抗体阳性。干扰素还能诱发和加重胆汁性肝硬化。干扰素引起的较常见的肾损害是蛋白尿。
心血管毒性作用 应用干扰素可引起心律失常、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病,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休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听觉和视觉功能障碍 干扰素可引起视网膜损害,尤其是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有人出现听力损害,主要为耳鸣和听力丧失。
皮肤黏膜反应 有些患者在用药4个月后出现轻、中度脱发。另外,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还有发生弥漫性红斑、荨麻疹、口唇疱疹等,极个别患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其他表现 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另外,干扰素可损害免疫系统而导致胰岛B细胞损伤,引发1型糖尿病或诱发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报道说,患者应用干扰素后出现眼睑水肿,并伴有发热、肝功能损害、血细胞减少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最终死于出血性休克。还有人在使用干扰素后引起溶血性贫血。局部缺血性结肠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肝功能衰竭等。
干扰素虽然是当代生物技术药品中基础和临床研究最为广泛的生物激活素,但其副作用则有损于健康。所以,能否使用干扰素,还得听从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