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万络”曾为默克公司带来25亿美元的销售额。在药理学上,“万络”属于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环氧化酶—2抑制剂,又称昔布类药物。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美国默克公司生产的关节炎镇痛药“万络”可能导致全球6万人死亡,这家世界著名的药厂正面临涉及赔偿金额高达180亿美元的诉讼浪潮。在美国,已有4200多起涉及“万络”的诉讼案,英国则有多达2000名曾在死前服用过“万络”的病人家属考虑提起索赔诉讼。2005年8月19日,美国法院对默克公司开出一纸2.53亿美元的赔偿判决。
止痛药“万络”伤害案宣判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罗伯特·厄恩斯特于2001年5月突发心脏病,在睡梦中悄然离世。此前,他曾为了缓解手部疼痛而连续8个月服用世界医药巨头默克公司的止痛专利药“万络”(Vioxx)。罗伯特的遗孀卡罗尔·厄恩斯特女士认为“万络”是夺命杀手,于是,一纸诉状把默克公司告上法庭。
当地时间2005年8月19日下午,法院判决默克公司出于疏忽,把具有争议的关节炎镇痛药“万络”投入市场,对“万络”服用者罗伯特·厄恩斯特的猝死负有责任,责令公司赔偿死者遗孀各项费用共计2.53亿美元。备受关注的全美首起“万络人身伤害诉讼案”终于有了结果。
本案也仅是默克公司涉及的4200多起悬而未决的医疗事故案件之一,在加拿大、欧洲、巴西、澳大利亚和以色列,也有类似案件。据当地媒体披露,英国有多达2000名病人在死前曾服用过美国默克公司生产的“万络”,这些死者的家属也在考虑向美国法院起诉默克公司,涉及赔偿金额将高达数十亿美元。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6万人死于这种药物。专家们预计,如果第一批人起来对抗默克公司,更多的案件会像打开水闸一样涌出。
默克公司不服法院判决,立刻表示将提出上诉,并认为原告举证不足,造成死亡的原因是动脉血管堵塞,而非由“万络”引起的心脏病突发。默克公司称,在“万络”获得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销售许可之前,他们就曾做过1万例临床试验,即使是在该药投放市场以后也没有放松跟踪测试,而且在药品安全性遭到质疑后,也于2004年9月主动在全球范围内对“万络”进行了回收,已经采取了“负责任的行动”。
默克公司辩护律师乔纳森·斯基德莫尔在声明中说,“验尸官表示死因是心律不齐伴随冠状动脉硬化,但没有可靠科学的证据表明‘万络’引发心律不齐。”罗伯特·厄恩斯特的验尸官玛丽亚.阿拉内塔把罗伯特死亡的首要原因归结于动脉血管堵塞,心律不齐则为次要死因。阿拉内塔不能最终断定,死者一定有血液凝块且死前心脏病突发,但她认为心律不齐不可能无故发生,血液凝块和心脏病突发很可能是触发心律不齐的元凶。
阿拉内塔表示验尸时她对“万络”尚知之甚少,并未把死因归结于此药。但原告方在心律不齐、心脏病和公共卫生方面的三位专家坚持认为“万络”是致死原因。而默克公司的专家同意阿拉内塔的验尸报告,但认为她的心律不齐诱因推论无事实证明,对此持异议。
默克公司的止痛药之痛
据报道,“万络”曾为默克公司带来25亿美元的销售额。在药理学上,“万络”属于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环氧化酶—2抑制剂,又称昔布类药物。自从1999年“万络”被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批准进入市场以来,各大药厂陆续推出昔布类止痛药,药厂在广告中强调,它们没有阿司匹林等传统抗炎药物引起胃溃疡和肠粘膜出血的副作用。就在新型止痛药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的同时,更严重的药物安全隐患已经引起了专家的注意, 因为这类止痛药在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而产生抗炎、止痛作用的同时,也抑制了体内前列环素的生成,而后者具有促进血管扩张和阻止血小板凝集形成血块的作用。据此原理不难推断,服用环氧化酶-2抑制剂能导致体内前列环素水平下降,在理论上可增加心肌梗死和其他血栓形成事件的危险,并造成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发生。
得克萨斯州大学的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实验表明,服用“万络”18个月以上的患者,突发心脏病或卒中的概率将倍增。另外一项由布里罕妇女医院和哈佛医学院进行的研究也发现,“万络”导致心脏病发作、脑卒中和因心脏衰竭而死亡的几率增加两三倍。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去年发布报告称,“万络”具有引发心脏病的副作用。默克公司迫于压力,于2004年9月决定在全球停止销售此药。宣布消息的当天,默克公司的股价随即应声大跌25%。默克公司一直是全球最受仰慕的制药公司之一,但在最近几年内,从专利权流失、新药匮乏到畅销止痛药万络因被披露存在心脏病致病风险而被召回,公司一直麻烦缠身,营业利润不断下滑。万络事件使默克公司痛失25亿美元的市场,全球裁员5100人,并面临着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标准普尔公司因此将默克公司的信用评级从AAA级下调到AA—级,并称今后两年默克公司的损失将超过75亿美元,相当于年销售总额的1/3。
止痛药事件刺痛
在2004年11月的参议院听证会上,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的药物安全研究员大卫·格雷厄姆以“万络”上市以来造成大约14万人罹患心脏病为例,指责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现有的审批程序根本不能保证上市药物的安全性。他的这一证词揭穿了“万络”召回事件幕后潜藏的药品安全的黑洞,并且使事件的焦点迅速由药厂转变为自己的东家。《福布斯》杂志在把格雷厄姆评为“年度面孔”时评价道:“假如没有大卫·格雷厄姆站出来,默克公司召回‘万络’的行动也许仅仅被当成独立的个案。正是由于他出面自暴家丑,这一事件才被看作是药品安全评估的系统性差错的一部分。”
然而,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好像更愿意用我行我素的方式回应批评的声音。2005年2月18日,它的一个咨询委员会在经过3天的讨论后投票决定:不仅允许辉瑞公司的两种止痛药Celebrex(中文药名希乐葆)和Bextra(中文药名伐地考昔)继续在市场上销售,“万络”也有重返市场的机会。委员会的专家们虽然承认这些止痛药能够导致服用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但他们最终仍然得出“此类止痛药的益处大于风险”的结论。
美国《时代》周刊在报道止痛药事件背后所隐含的纷繁局面时用了这样的标题:FDA能治好自己的病吗?在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一篇题为《FDA病在哪里》的文章直指这一政府部门领导能力薄弱、新药审批程序不严密,以及与药厂关系暧昧等问题;同时,文章批评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压制内部的科学争论,并且以加快审批周期为由向药厂收费而影响了新药安全评估的可靠性。文章认为,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曾经扮演的看门狗的角色已经不复存在,它正变得软弱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