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运动量不断在减少,引起的人们的自身免疫力不段降低,药品倒是成了提高免疫力的东西了,可是这中间出现了药品的的不良反应:
日前,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首度向社会发布药品安全白皮书,该书通过权威部门的问卷调查,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我市居民使用药械方面的信息,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去年我市居民使用药械的安全状况等。
哪些药品易出现不良反应,哪些药械出现过问题,希望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解析,使更多的人重视用药安全,增强用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药品不良反应
抗微生物药、中成药比例高
据市药监部门专业人士介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也就是说,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并不是不合格的药品。来自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资料显示,去年我市收集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抗微生物药的不良反应数量最多,其次为中成药。
据统计,2008年我市共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4679例,其中新增、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921例。报告涉及共21类药物502个品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占有比例最高,共计2433例,占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总量的52%,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最多的一类药物。其次是中成药,上报761例,占总数的16.3%。
在此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反映出一种不合理用药现象:抗微生物药物使用频率高,并且集中使用某几个品种。主要是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喹诺酮。不良反应包括过敏、休克、静脉炎、精神兴奋和诱发幻觉等。据了解,此类药物基本上用于感染类疾病。
中成药中,也有不少药物能引起不良反应,特别是注射剂。其中参麦注射液和清开灵注射液位居前列。不良反应包括过敏、胸闷、呼吸困难等。据了解,参麦注射液一般用于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还常配合化疗药物;而清开灵注射液常用于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属于抗病毒药物。
此次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在前10位的药物中,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为最高,其次为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和阿奇霉素。“无论什么药,在使用药物前,要仔细阅读和了解药物说明书,用药后出现不舒服的情况,应及时向医务人员反映,千万不能死扛硬顶。”一位专业人士提醒。
相关的监测数据还表明,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病例达1554例,占总数的33.2%,该数据表明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药品不良反应率应该引起重视。
器械不良事件
接骨板和节育环位居第一
此外,去年,我市共收集上报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200多例,其中“植入材料”占上报数量的25%,是引起不良事件中最主要的一类医疗器械。
专业人士介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也就是说,发生不良事件的医疗器械并不是质量不合格的医疗器械。
在植入材料引起的不良事件中,接骨板和节育环引起的不良事件最多,共计50多例。其中10多例为金属接骨板,引起的不良事件为钢板断裂;40多例为宫内节育器,其中30例不良事件表现为带环妊娠,10多例为阴道不规则流血。
产生不良事件的器械还有注射穿刺器械等产品,临床表现为漏液、排气堵塞、针头与皮管脱开等。据了解,去年药械不良事件上报数量有所增长。目前,药械不良反应、事件上报网络已覆盖市各级医疗机构、药品零售、批发企业、药品生产企业和个人。
药品违法广告
讲座形式违法率最高
2008年,全市共监测药械广告1008条次,涉嫌违法广告总计为168条;全市共检查药品零售企业1306家次,共发现药械广告141条次,涉嫌违法广告12条次。
此次监测中,违法发布情节严重的药械广告有AIKE(联邦艾克)、OT蛇黄栓、本草干蒂慢肝宁片等。从目前发现的违法药械广告来看,讲座形式的违法宣传最多,内容多数涉及虚假夸大药品和医疗器械疗效,此种宣传形式已成为药械违法宣传的“重灾区”。
此外,在违法药械广告监管中还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有的经销商将“食字号”、“健字号”非药品类产品和器械打上“治病”的旗号,通过免费讲座、义诊等活动,进行虚假宣传,甚至还请专家或患者“现身说法”,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隐藏性,常常有老人上当受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