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在全世界,关于癌症的话题同样也成了焦点。
4月15日,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将发表关于国际肿瘤基因组计划的专题报道,介绍该计划所取得的发展历程、研究计划以及研究成果等。在文章的署名作者中,有浙江科学家的身影——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全球联手解读“天书”
“国际癌症基因组联合计划,是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后,人类基因研究的新里程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研究所郑树教授说,这一计划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一脉相承。测出人类基因组序列,读出生命天书,只是我们认识自己的第一步,更要紧的是读懂“天书”,从而开展疾病相关的基因组研究。
癌症正加速向更多人逼近。肿瘤是如何“冒”出来的?一些坏的基因突变又是如何“制造”了肿瘤?能否从基因中找到破解癌症的钥匙?2008年6月成立的国际癌症基因组计划,正是为了解答这一系列人们关心的问题。
该计划由加拿大、美国、英国、中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德国、印度、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不同研究机构参与并分工合作,计划希望,在2020年以前找出所有困扰人类的致癌基因元凶,继而诊断、治疗这一“绝症”。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副所长安娜·巴克说,它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进行的最大一项基因工程,几乎能抵上100个人类基因组计划。
我国科学家也积极参与了这一计划,并携手组建了“中国肿瘤基因组研究协作组”,启动了中国肿瘤基因组研究重大项目。作为中国协作组的参与单位,郑树领导的团队承担着结直肠癌项目的基因组学研究。
基因突变“制造”肿瘤
“癌症是最常见的基因疾病,所有癌症的发生,都源自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异常。”国际癌症基因组联合计划参与单位之一、英国剑桥大学桑格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斯特拉顿教授指出,尽管不同癌症有不同的诱因和症状,但都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得到解释。
2009年12月,桑格研究所在《自然》杂志上刊文宣布,他们率先在世界上破译了肺癌、皮肤癌和乳腺癌的全部基因密码,并绘制出相应的肿瘤基因图谱。他们发现,肺癌细胞的基因中含有22910个突变,导致皮肤癌的恶性黑色素瘤的基因中则含有33345个突变。这些突变中的大多数是“被动的”,不会导致癌变,小部分是“主动的”,会导致癌变发生。
同样,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研究所,关于结直肠癌的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数据,今后,我们将通过扩大人群的验证,期望找到结直肠癌特异性早期诊断的标志物,找到确切的分子靶点,从而提高结直肠癌的早诊率,并为药物靶点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郑树说。
桑格研究所的率先“撞线”,让科学家看到了提前破解基因突变秘密的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科学家还将为更多癌症病人进行基因图谱测绘,将主动和被动的基因突变区分出来,并最终找出致病的那些突变,为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方法提供帮助,也为研制治疗癌症新药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