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之困
众所周知,欧美市场是药物的主流市场,中国在全球药物市场中只占2%的份额。而“重组人纽兰格林”想要做到全球销售,完成国际临床试验和市场开发还需要一笔大支出。
“如果要在全球上市,还需要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市场做国际临床试验,包括国际市场的开拓,这需要3—5亿元。”周明东说。
令他苦恼的是,无论是公司的管理层还是其他股东,都难以拿出这样一大笔资金。泽生科技过去在研发上投入的资金2.2亿元,1.2亿元来自晨兴创投的股权投资,1亿元来自当地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
事实上,公司也考虑过进一步引入战略投资者,晨兴创投也表示能接受股份的稀释。但周明东告诉本报记者,当前中国的现状下,专注于投资生物医药的VC资金本身体量就不大,而且很多都在一些前期项目上投放了。
周明东认为,如果当地政府能够给予支持,那么在完成国际临床Ⅱ期研究后,就可以通过到纳斯达克上市融资,获取临床Ⅲ期研究的资金,从而在不丧失中国自主性的同时完成国际临床研究,获得全球知识产权。
但寻求政府资金支持也受到一定限制。此前,科技部、卫生部等11部委共同设立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整个专项国家预算投入66亿元,支持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制药企业研发项目和新药孵化基地。这也是建国以来国家首次如此大规模投入支持新药创新。
“我们也作为首批项目入选了,但1000多个项目共同分享,每家只拿到500多万,这笔钱对于真正的研发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周明东说。
卖予外企?
种种困境之下,能够意识到这个项目的意义和前景,并肯掏出真金白银的似乎只有跨国大药厂们了。
即便拥有全球众多的高素质研发人员、充足的研发经费、领先的技术,近几年美国新药上市速度依然出现减缓的趋势。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只批准18种新药上市,低于近6年的平均水平。在众多知名跨国制药企业中,自主研发的项目只占全部在研项目的1/3,其余项目都靠外部引进。
周明东告诉本报记者,一般而言,药物进入三期临床后,仍有一定的风险,成功率在80%左右。但就“重组人纽兰格林”而言,二期临床结果非常好,“基本没有风险”。
早在2007年初“重组人纽兰格林”二期临床刚刚启动之时,就有一家欧洲药厂出价3700万美元,并允诺提供全球销售额9%的分成,希望收购“重组人纽兰格林”的全球市场销售权。但遭到了拒绝。
如今,二期临床结果宣布在即,其作为药品的商业价值已经基本凸现。另一家美国药厂也在频频接触泽生科技,有意收购该品种。
“我们给他们开了一个天价,现在还没有回复。”周明东表示,一旦完成国际临床试验、拥有全球范围自主知识产权,“重组人纽兰格林”将成为中国进军国际市场的首个原创基因工程药物,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但从目前来看,确实没什么好的融资途径。”
据业内人士介绍,2005年,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制的治疗老年痴呆症的重大新药——石杉碱甲衍生物,在欧洲6个国家完成了Ⅱ期临床试验后,也因无法承担后续的高昂费用,以区区600多万元的费用转让给了瑞士德彪药业公司。
一家专投生物医药的VC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其实生物技术公司研发到后期的项目,被大药厂收购,在西方是很普遍的情况。不过,他称,很能理解泽生科技的矛盾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