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进入欧美市场路途依然遥远。我国“九五”、“十五”期间提出的实现2~3个中成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目标至今没有实现。据董志林介绍,中国至今仍没有一个国际级的中药高科技产品。目前,本土企业主要将原材料和半成品以低价售给国外企业,在外加工成成品后销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又高价返销到国内。
中药在西方国家仍然没有合法身份。黄建银指出,目前,中医药尚未得到国外政府的足够重视,还无应有的法律地位。中医药只能作为一种民间的替代疗法而生存发展。中药产品只能作为食品、营养品和食品补充剂、化妆品进入西方市场。高门槛的技术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给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设置了巨大的屏障。各国政府不断用药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措施,加强对传统药品的管理。他们制定或提高相关的技术要求,如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微生物限量标准等,使中药的推广和使用受到诸多限制。
国内中药行业“小、散、乱、差”的现象严重。澳中贸易促进会副会长林东峰表示,产业低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内部经营上,部分企业还有较多的短视行为,如不惜重金铺天盖地地做广告,而只以很少的资金用于科研投入和提高产品质量。对外贸易上,中国出口的中药产品存在严重的包装问题,现有产品包装几乎都不符合西方国家的法规和市场要求。主要表现在成分表达含混不清、生产日期和产品批号不规范、有的是全中文、有的把功能和主治用英文写得特别细、包装设计过于中国化、纸张差等方面。
此外,目前有的企业常委托代理公司出口,有的企业或代理商甚至有意把假冒伪劣产品销往海外市场,这严重损害了产品的声誉。与此同时,中国几乎没有一个产品在国外获得知识产权,而大量的“洋”中药在中国却拥有知识产权。
期待政府主导
论坛上,专家呼吁,政府须打破各自为政的僵局,加强合作,主导中医药国际化。中医药企业也要加大科技投入,并注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管理者,积极防范包括资本运作风险在内的各种经营风险。
促进中医药国际化,政府的作用不可低估。董志林强调,在国际医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和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下,创立自己的品牌中药成为中国中药产业国际化的当务之急。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和完善为国际所认可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用国际通行标准对中药和中药制品进行安全性评估。同时,还应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大投入,如采取对出口产品免税或出口补贴的方法,支持那些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医药企业。此外,要以法律手段保护中药资源,防止过度开发。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仍有60%的中药材资源来自野生,栽培药材只占40%。要大力推广种植和养殖,并寻找和开发替代品,确保濒危野生植物有充足的资源。
刘张林认为,中药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医药企业国际化的先决条件是企业领导者的国际化。企业领导者是企业运转的心脏,企业家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实质性资本和关键性资源,是经济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是现代企业运转和经营的灵魂。尽管近年来随着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企业领导者对国际市场的认知和熟悉程度不断增深,但总体而言,中国医药企业领导者国际化意识仍有待加强。
医药行业投资大,风险高,医药产品是关乎生命健康的特殊产品,中医药企业如何在国际经营中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交流中心顾问陈茂仁博士指出,中医药企业国际化主要面临市场准入风险、质量管理风险、经营风险、资本运作风险和跨文化风险等。以资本市场的运作风险为例,目前,国内A股市场上70多家中药企业的市值加在一起还不到一个茅台集团的1/3。如果外汇市场放开,外资企业则可以通过很低的成本并购整个中药产业,这种风险不得不防。在防范资本市场风险的同时,还要善于利用资本市场为国际化助力。陈茂仁建议,中药上市公司可考虑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收购或并购国外现有传统医药企业,利用其建立的市场销售渠道和营销经验把产品打入世界主流市场。
黄建银强调,练好内功、加大科技投入是中医药企业国际化的基础。所有从事传统药或保健品生产的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传统药品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含量。企业只有加强科技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开发安全有效、有特色的高技术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和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才能缔造出品牌,走向国际主流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