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环境下,新药并不是所有企业的“救心丸”。对于百强之外的大多数企业而言,不应盲目地把新药研发放在首要位置,管理、营销、思维等方面的创新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可能不亚于新药。企业不妨对自身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对症下药,不当“亚健康企业”,同时找准发展思路,在新医改环境下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者。
不少普药生产企业把新医改将要建立的基本药物制度视为利好。的确,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意味着普药生产企业面临“洗牌”,市场格局可能重建,市场集中度将加大,小企业会被淘汰,而有一定规模的普药生产企业将瓜分这些市场份额。特别是那些管理到位、具有成本优势的普药企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除了基本药物制度,创新也是业内热议的话题。基本药物将实行国家指导价格,利润受限,如果企业拥有创新药物,利润上会丰厚许多,因此包括普药企业在内,都萌生了强烈的创新意愿。
然而,笔者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新药并不是所有企业的“救心丸”,创新也并不仅限于药物创新,管理、营销、思维等方面的创新,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并不亚于新药。特别是对于有一定销售规模、但管理上比较粗放的企业而言,做创新选择时更要慎重。
近日,笔者参观了位于华北、华中、东华地区的一些生产企业,他们不约而同地把新药研发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其中某些企业的生产线闲置情况比较严重。据了解,一般情况下,企业会有2/3的生产线正常开工,但去年下半年至今,正常开工的生产线只有一半。闲置设备中有些机器出了故障,却长期没有得到修缮;企业品种很丰富,但每个品种的产量上不了规模;有些品种的销售额相对于其他品种而言比较高,但没有打造出拳头品种和名牌品种,仅在部分区域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对于上述问题,企业管理者却重视不够。
关于生产线的闲置,管理者认为是对未来一段时期产能的储备。管理者准备打造企业品牌,却忽视了对拳头品种的塑造。这类企业的销售规模在2亿~4亿元,近5年来的年增长率均维持在20%左右,管理者对此比较满意,却没有意识到这个增长率已经落后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不过,相对而言,这类企业的总体运作比较规范,均重视质量管理,对新药研发也有很强的愿望,生产也规范,有很大发展潜力。
对于这类企业,笔者认为,如何在新医改下保持与行业同等增速是其首要任务,否则大浪淘沙,不进则退。对于他们来说,其短期的创新重点可能不是新药,而应放在管理手段、营销方法、思维改革上——需要1名“好医生”进行全面诊断,尽快打造拳头品牌,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尔后,再从管理入手,改善企业“大病没有、小病不少”的现状,实现健康快速成长。此外,这类企业也不妨利用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的契机,扩大普药市场份额,成为行业的集中者,而非被集中者。
在4月23~25日开幕的第61届全国药交会期间,业界将第四次目睹制药工业百强年会的盛况,笔者认为,对于百强之外的大多数企业而言,选择创新时不应盲目地把新药研发放在首要位置。不妨对自身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对症下药,不当“亚健康企业”,同时找准发展思路,在新医改环境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