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9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寻求新的平衡,位于前10位的制药企业迫不及待地上演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并购大戏。这波并购,在本轮经济危机见底前,将使全球制药企业的位次重新改写。被众多经济学家预言为全球最先经济复苏的中国,必定成为跨国药企争夺的焦点,国内药企要有所准备。
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进入2009年才两三个月,跨国制药巨头们已迫不及待地上演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并购大戏:辉瑞公司以680亿美元收购惠氏公司;罗氏公司以总额467亿美元收购基因泰克剩余44%的股权;默沙东公司以411亿美元收购先灵葆雅公司;雅培公司以28亿美元收购眼力健(EYE);葛兰素史克正欲以15亿美元收购印度Piramal公司;赛诺菲-安万特也有意竞购……而这很可能仅仅是这场全球制药行业并购巨片的序曲。
内忧外患使然
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并购案背后,真正的驱动力何在?笔者以为,频繁的并购是跨国制药巨头在“内忧”与“外患”逼迫之下的现实选择。
所谓“外患”,是指制药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这场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正演变成为一场全球经济危机,波及到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制药行业虽然是一个朝阳产业,但也很难独善其身。
随着金融泡沫的破裂,失业率不断攀升,迫使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缩减医疗开支。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更多的政府也开始通过医疗体制改革,引导民众与机构使用仿制药,以降低日益高涨的医疗开支,节省政府支出。
据预测,全球医药市场在2009年将增长4.5%~5.5%,美国在2009年的增长率为1%~2%,欧盟为3%~4%,日本为4%~5%,均比2008年明显放缓。
所谓“内忧”,是指跨国制药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问题日益突出。制药行业是一个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行业,跨国制药企业只有持续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销售奇迹。
但是,一方面新药研发的周期越来越长,成本越来越高,而成功率却越来越低,特别是全新的小分子创新药物的发现难度越来越大。出于安全的考虑,FDA也不断强化审批,这也加大了新药上市的难度。
另一方面,跨国制药公司现有的很多“重磅炸弹”产品的专利即将过期,面临着仿制药企业的强劲挑战。
2010~2013年间,制药行业将有大批药品专利到期,包括:辉瑞的降胆固醇药Lipitor、百时美施贵宝的抗凝血剂Plavix以及礼来公司的抗精神病药物Zyprexa等众多“重磅炸弹”级产品。其中Lipitor将于2011年专利到期,而这一产品2008年全球销售额为124亿美元,占辉瑞销售总收入的28%。
专利到期意味着专利药的价格将大幅下降,有的降幅甚至达到了80%,市场份额也将被众多竞争对手挤占,如果没有后继品种,公司业绩将面临滑坡的巨大风险。
面对“内忧”与“外患”,对那些手握大笔现金的跨国制药企业来说,并购是一个快速走出困境的有效办法。
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急需的品种,裁减重复的部门和岗位,有效降低成本;通过并购还可以进入新的发展领域,一方面可以通过业务的多元化来实现业绩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分散风险。
并购特点鲜明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并购可以快速实现更大的规模,而一个规模庞大的制药企业可以有效影响并改变所面临的不利竞争环境,大大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从最近这几次大的并购案来看,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其一,生物制药领域受到空前的重视。罗氏收购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企业基因泰克,主要看重的是其独有的生物技术研发能力和丰富的产品线;辉瑞收购惠氏,除了营养品外,后者的疫苗产品也被前者所看中;默沙东收购先灵葆雅,也是觊觎其丰富的生物药产品线。
其二,同心多元化明显。为了应对危机,分散风险,辉瑞涉足生物制药、营养品、兽药、仿制药等诸多相关领域,曾一度剥离的消费品业务也重新拾回,并重申每一个产品的销售额在整体业务中的比重不超过10%。但整体来看,基本上还是没有偏离健康产业、属于同心多元化发展。
其三,从产品来看,抗癌药、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药物成为跨国制药企业争夺的重点。很显然,这三大领域也是成长迅速,潜力巨大的新药研发热点领域。
新一轮并购完成后,旧的竞争格局将被打破,一个新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据有关机构的调查显示,辉瑞与惠氏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在美国拥有大约12%的市场份额,在欧洲、亚洲与拉丁美洲,则将分别拥有大约10%、7%和6%的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为了寻求新的平衡,位于前10位的制药企业也将展开新一轮的并购重组,在本轮经济危机见底前,全球制药企业的位次将被重新改写。
众多经济学家预言,中国可能是全球最先经济复苏的国家。在3年内政府对医疗事业投资8500亿元以及新医改不断推进的作用下,中国巨大的医药市场必将成为跨国药企业争夺的焦点。这点,跨国制药企业在全球其他地区纷纷裁员,撤并工厂及研发机构,却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力度就可见一斑。对于跨国制药企业而言,快速进入潜力巨大的“第三终端”,提高二、三线城市的网络覆盖率,本土的销售渠道无疑最为重要,而并购将是一条实现目标的捷径。然而,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并购浪潮,我们的国内药企准备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