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药类产品进出口近年来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中成药首次出现贸易逆差的迹象再次表明:我国虽为中药大国,但仍是制药小国。对于中药类产品的发展,业内一片担忧之声:如何走出去乃至走得更好,事关我国中药出口的未来。
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中医药国际化”至今已有数十年,但进展一直很缓慢。截至2008年底,全球与中国开展中药贸易的国家多达163个。不过,亚洲和欧洲国家仍是主要进出口市场,且更主要地集中在对中医药有一定了解基础的亚洲和各国华人聚集区,与其说中药已经国际化了,还不如说是区域化。此外,周边竞争对手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对我国中药出口造成很大冲击。而笔者以为,进军欧美市场才是中药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当然,近期内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台的种种提高草本药品入市门槛的政策法规,对中国中药企业也是巨大的考验。
长期以来,我国从事中药基础科研人力不足,创新能力低下,管理水平落后,已严重影响中药产业的进步。这些都是中药现代化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自身实力不济,又面临着全球性金融危机,业界把希望更多地放在新医改上。来自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的某人士建议:“中国药企要想把药卖到国外,必须花费大量资金用于软硬件设备改造,要通过国外的GMP认证,这对中国企业来说非常不利。从长远看,中药要想进入国际市场,还应由政府出面,力争让国际认可中国的GMP认证。”
随着中药进军欧美市场的门槛越来越高,国外贸易保护亦蠢蠢欲动,此时,如果能增强政府高层间的接触与对话,无疑会为中国药企创造更好的机会。笔者相信,政府一定会尽全力帮助国内企业走向世界,虽然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但前提得是中国企业自身要有充足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