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企业从未放弃对海外并购的关注。只是受限于自身实力,相较能源、矿业巨头动辄上百亿美元的收购举动而言,中国药企的海外并购还停留在“小规模、小领域和少资金”的阶段。
上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期间,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有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的衰退,从外面来讲,应该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该走出去的时候。 ”支持者认为,相较欧美来说,中国经济保持相对稳定,而欧美一些国际知名企业股价大幅下跌,有寻求国家支持和海外并购的意向,“海外抄底”呼声高涨。
与此同时,泼冷水者也不乏其人,包括一些高层领导人:“海外并购难道仅是钱的问题吗?你吃得下来,管得了它吗?”陈德铭也在随后接受另一次媒体采访时强调:“不用着急,可以边看边走。”
确实需要泼点冷水。很多曾在海外并购的行为最后都尝到了盲目国际化的恶果。必须承认,近年来,很多企业都将国际化定为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怎样才能实现国际化?一些企业想当然地认为“花点小钱在国外注册一个公司,或者直接收购一家企业”即可,盲目并购,赶时髦,以为有了这些就“国际化”了,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收购原则和资本运作能力。
如今,带着抄底的心态参与海外投资,或直接进行海外并购的呼声很高,而对于跨国并购所要面临的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资产所在国复杂的政策、法律等,企业根本就没有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准确的判断。涉及医药方面,来自政策和法律层面的风险更大,而中国目前有较强地抵御国际风险能力的药企并不多,如此并购,就算有雄厚的实力,也难免深陷泥潭。
海外并购事关企业存亡,谨慎是必须的,另一方面,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药企应该放弃或减少对海外并购机会的关注。就算没有金融危机,中国药企也在寻找可能的机遇,并已有几次较成功的尝试,何况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确实给中国药企提供了更好的并购空间,它带给我们最直接的改变显而易见。
其一,海外并购有利于中国药企借道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为日后国际化提供更多的可能。去年4月,北京一家研发型药企通过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BI生物医药集团股份,成为其大股东,实现间接登陆纳市。早在2006年,来自哈尔滨的平川药业也正是借助收购美国一家上市公司而成功进军纳斯达克。虽然金融危机下,中国药企不再热衷于进入动荡飘摇的国际资本市场,但也必须承认,成功进行海外并购的案例,曾为那些试图通过资质认证或资本运作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借鉴。
其二,海外并购有利于产业结构布局的完善,并由此获得国际市场的销售平台和服务网络。以药明康德收购美国一家为生物医药及医疗仪器公司提供药物测试、合同研究以及研发等领域服务的AppTec公司为例,后者目前所从事的业务正是前者未涉及的,收购后,双方业务正好形成互补,并由此使得前者的业务领域完成对化学医药、生物制药、医疗仪器的全覆盖。另一家境外上市公司深圳迈瑞,是通过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一举成为该行业的全球第三大品牌。
其三,成熟的海外并购有利于中国药企与被并购企业之间实现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相关国际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碰撞与交流,哪怕会有激烈的争论甚至动荡,至少会逼着企业认真学习和消化,而“在国际市场上首当其冲的影响就是公司运营理念的国际化”也被充分证明。按照国际游戏规则做事,惟有此,中国药企才能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