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多普药品种的现状看,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洗礼,很多品种都是微利甚至无利,但这些品种的销量都不小,所以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大家都在生产的时候,这些品种就是鸡肋,一旦有某种门槛把别人挡住,只留下某几家企业生产的时候,这些品种又成了肥肉,谁看了都会眼馋。
全国“两会”期间新医改方案具体实施细则的有关传闻不断。在药企最为关注的基本药物制度如何实施方面,近日有消息传出,众多企业最为关注和焦虑的定点生产或被取消。围绕这个政策,国内制药企业争论了半年时间,似乎终于可以缓口气了。
为什么药企对这个政策如此敏感?那是因为此一政策背后牵动着数千家制药企业的药品销售分配和利益格局——由于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大部分都是普药品种,都是在中国引进时间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当然,这也造成了另一种后果,那就是这类药品往往都是过度仿制的产品,一个药品动辄就有上百个甚至上千个批文,这样一来,一个品种就涉及上百家制药企业。而且,从这些普药品种的现状看,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洗礼,很多品种都是微利甚至无利,但这些品种的销量都不小,所以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大家都在生产的时候,这些品种就是鸡肋,一旦有某种门槛把别人挡住,只留下某几家企业生产的时候,这些品种又成了肥肉,谁看了不会眼馋?
无论是对监管者还是对医药界,这都是一个两难的命题。一方面,要压缩基本药物的供应链,保证老百姓用上安全药、廉价药;另一方面,又得考虑中国数千家制药企业的生存问题。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既不能左也不能右。目前外界对于医药产业始终有一种“左倾”的观点,希望通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办法来解决药品市场的问题,试图“非市场化”,定点生产政策的出台也与此相关,但事实证明行不通。
早在两年前的全国“两会”上,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检察厅副厅长储亚平为治理药价虚高开出了“建立药品专卖,实行药品零售价统一定价”的“药方”,观点一出,立即引起业界一片批判之声。无独有偶,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药品购销领域的弊端,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建议,用“药品直供”推动“药品直降”。这些观点的错误在于希望通过国家强有力的政策门槛,放一部分企业进来,而把大部分企业挡在门外,必然引起矛盾激化。
但如果单单靠市场化的机制,显然更不能解决老百姓的用药难题。这几年药品流通领域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已证实了这一点。
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从中国医药产业企业数量众多、产品重复生产严重的现状出发,在市场化机制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引导,恢复到招标模式,逐步设立门槛,建立新的流通模式。
比如目前基本药物制度的出台,就是先圈定基本药物品种,使得有这些产品的企业能顺利入围。然后通过统一招标的方式,再筛选出一些企业入围,因为招标是各省组织的,那么各企业可选择自己的优势区域进行投标,不至于像原来那样,没被定点就意味着失去了整个市场。而那些有幸中标的企业,也面临定期招标的新挑战,不至于像原来那样,一旦成为定点,就一劳永逸。
当然,目前的制度模式也面临目录品种的遴选是否科学合理、招标规则的制定和评判是否公平等一系列新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