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康健》杂志报道,日前,台湾卫生署药政处展开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近六成药师的咨询时间不到5分钟,就像一个“拿药与发药的机器”。同样是卖药,大陆的情况却截然不同。这段时间,《生命时报》记者也去药店进行了多次暗访,发现药店推销已成为百姓的一大困扰。九成人被“强行推销”过
记者在北京市各大药店随机调查了30多位消费者,其中九成人表示,在药店碰到过销售人员的强行推销,徐先生的遭遇更是让人啼笑皆非。金象大药房一位导购极力劝说他购买一种养胃颗粒,竟苦口婆心地把平时常见的胃药点评了个遍:“吗叮啉是止吐药,不治胃病;斯达舒的副作用很大;达喜只能当时缓解症状,不能治本。”当徐先生坚持要购买斯达舒时,导购竟激动地说:“我不是不愿意让您买,但真的是为您好,怕您把胃吃坏了!”如此关切的话语,让徐先生真不知如何是好。
不仅有各种名目的推销,七成消费者更表示,如果自己坚决不买推销产品,销售人员会“表现得非常不耐烦”、“极力贬低消费者选择的药”或是“坚决要求消费者购买其所推荐的药物”。这种强买强卖,令过半消费者感到“非常反感”。更有超过30%的人表示,现在已经养成了和药店销售人员“作对”的习惯,“你让我买哪种,我就偏不买。”
推销手段层出不穷
不管你进药店时有没有目标,销售人员总有办法让你购买特定的药。而对待以下三类消费者,他们各有妙招。
第一类消费者,有明确的购买目标。记者有一次因牙龈发炎去买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普安药房,消费人员立马拿出某厂生产的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24粒售价18元。但记者提出要4元一瓶的普通甲硝唑时,销售人员坚持说:“只有我说的这种甲硝唑是专门治牙疼的,普通的那种不对症,吃一个星期都好不了。”
药品由于生产厂家、品牌、剂型不同,价格差别很大。一般情况下,即使你点名要某药,销售人员还是会先拿出最贵的那种劝消费者购买。
第二类消费者,只知症状没有明确目标。有超过65%的消费者没有固定的用药习惯,所以只能把病情告诉售药人员,请其为自己推荐。吴女士打算去京卫大药房买一瓶眼药水,销售人员强烈推荐一种40元的日本进口眼药水,并说:“眼睛一定得用好药,便宜的会刺激角膜,进口的就不会了。”
由于消费者没有明确的购买目标,销售人员的推销也更有机可乘。能用便宜药治好的,给推荐贵的;能用一种药治好的,给推荐三五种。
第三类消费者,无明确症状及购买目标。调查中,有五成消费者本身没病,只是去药店买一些保健用药,从而遭遇免费体检的“攻势”。家住武汉的严女士走进家附近的药店,发现里面摆着4个检测台,包括骨密度检测和心脑血管疾病检测。一位“白大褂”热情地招呼她坐下量血压,检查出血压比平时高了不少。看严女士有些害怕,“白大褂”立刻拿出一种药推荐起来,一疗程3盒,竟要300多元。
“不知名的药利润最大”
药店中有成百上千种药,为何销售人员总会单单推荐某几种呢?医药营销专家、北京百思力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恒揭露了其中的秘密:一般来说,药厂的推广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靠投放广告吸引购买;一种则是“店员推荐”,由驻点销售人员说服消费者购买,这也是企业最常用的促销手段。
第一种情况,药厂设置驻店推销员。他们也穿着白大褂,看起来跟其他售货员一样,但只推荐某一厂家的产品。他们的收益直接和业务量挂钩,自然极力怂恿消费者购买自家的药品。有时候,该厂家根本不生产某一类型的药,他们也会想尽办法把不对症的药推荐给消费者。
第二种情况,药店与厂家有某种促销协定。比如给药店制订一定的奖励政策,一年卖出多少药,会有相应的提成。“还有些药厂会在一个区域内的药店实行销售竞赛,到年底卖得最多的,能获得不菲的奖励。”
第三种情况,药店主动推销高利润的药品。一般来说,高价药比低价药毛利高,品牌药比非品牌药毛利高。以感冒药为例,康泰克等成熟品牌因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会将大量钱投在广告和患者教育上,毛利很低,一盒可能只有5毛钱;而某种新药的毛利却有三五块钱。“这些不知名的药利润空间最大。”王恒说。
“便宜药,效果不会差”
“药店的销售人员有义务向消费者推荐适合的药品,”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表示,但是,这种推荐应该建立在消费者健康至上的基础上,同时,也应考虑他们的经济能力,力求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效果。
而作为消费者,也要多学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首先,不用担心“便宜没好药”,“像甲硝唑、黄连素等常用药,单方的比复方的要便宜很多,片剂也会比胶囊便宜,但效果绝对不会差。”朱长浩说:“我自己去药店买药,就主动要求买便宜的简装药。”
“许多人觉得去大医院开药麻烦,自己去药店买又怕被忽悠,为何想不到向社区医生求助呢?”王恒提醒道:“社区医生在了解病情后,会给出比较中肯的治疗方案,拿着处方去药店买药,心里就有底了。”现在,每个药店都配备驻店药师,但多少会有倾向性。所以,社区医生是离你最近的、最中立的用药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