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
关注本是好事 何必太过敏感
语文课本原本就紧随时代的脉搏,记下社会某些特定阶段深刻的烙印,并挖掘其中深邃的内涵,达到育人目的。就像七八十年代,社会上时兴“利民”、“惠民”一说,笔者儿时的教科书上也经常会出现“利民商店”、“惠民药店”等等名词。似乎就是一个名称而已,与广告扯不上啥关系。
“非典”作为某个时间段的突发性社会事件,给中国百姓带来灾难与诸多不便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尤其是医护人员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积极救治病人,毫不退缩。叶欣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正是由于他们的博大爱心才使全国人民挺过了那个危险时段。在课本上选入叶欣事迹的目的就是让下一代记住并传承医护人员的博爱,如此,配合课文选取一幅医院的插图,附上凸显主题的“博爱”字样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课文里的名称不过就是一个符号。课文里具体涉及的名称,难道一概以“××医院”、“××商店”替代才正常? 何况,广告的投放对象或场所应该会有较强的针对性。以治疗“男科、妇科”为主的博爱医院,与学生根本没啥关系。学生家长也不见得有那种空闲去研究孩子的课本插图。医院又怎么可能在明显不可能有啥效果的地方去烧钱呢?
此“博爱”非彼“博爱”。笔者看来,为“博爱医院”打广告的不是教科书,恰恰是那些提出质疑并反映强烈的公众。关注并质疑教科书是好事。但是个人毫无根据的遐想不该把它上升至社会的高度。他们的高度敏感不仅曲解了编者的用意,而且把大众的目光聚焦在“博爱医院”,致使原先并没感觉特殊的读者、网友开始产生联想,孩子头脑里,多少会有从“博大之爱”的圣洁到为“男科、妇科”窃笑的一个蜕变!
|